義大醫院神經外科醫師
吳祐穎
從醫學角度趣味探索社會學
全人醫療不僅關注生理,還包括心理、靈性和社會層面(方基存等,2023)。然而,醫生在理解社會學理論時可能會遇到挑戰(張恩源,2017),主要的原因有三:(1) 學科背景不同:醫學和社會學屬於不同領域。前者強調生物學和臨床實踐,後者關注社會結構、文化和人際互動。(2)思維方式不同:醫學教育強調分析和解決問題,而社會學注重批判性思維和多角度理解。(3)語言和概念的差異:社會學有許多專業術語,對醫生來說可能比較陌生。跨領域學習可以幫助醫生更好地理解社會學理論,並應用於全人醫療,提供更全面和人性化的醫療服務。本文企圖利用醫學的語言介紹社會學,趣味探索幾個社會學的主流概念。
利用醫學生理概念來詮釋社會現象其實早在19世紀就已經由Herbert Spencer提出。在古典社會學中,Emile Durkheim首先提出了社會功能論(structural functionalism)(Durkheim,1893),隨後Herbert Spencer將其理論延伸理解,把社會比喻為一個人體,是由許多有機體(organ)組成,互相依賴、成長、與發展。Herbert Spencer甚至提出了社會達爾文主義(Social Darwinism)(Spencer,1896),認為社會像生物體一樣,會經歷自然選擇和適者生存的過程。這一觀點對後來的社會學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文企圖擴大延伸Herbert Spencer利用生理知識詮釋社會學的精神,探索其他古典以及現代社會學理論,如衝突論(conflict theory)、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和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正如前文提要,社會的運作可以比喻為人體的器官運作,各自有特定的功能,互相依賴合作,促進身體成長。例如,心臟、肺和腎臟在維持血液循環和體液平衡方面密切合作。任何一個器官的功能失調都會影響整個系統的運作。這種相互依賴和合作的關係,正如社會中的各個部分需要協同工作以維持社會秩序和穩定。
衝突論強調社會中的壓力、衝突和不穩定,認為社會是由具有不同觀點、價值、目標和利益的群體所組成。這些群體之間的競爭和衝突是社會變遷的動力。主要影響思維來自Karl Marx(Adam,2024)。其他的代表人物包括Ralf Dahrendorf、John Rex及Anthony Giddens。
透過生理的觀念理解衝突論其實很貼切。器官之間的衝突處處可見。例如,腎衰竭時需要大量水分,但是過多的水分會導致心臟衰竭。這種衝突必然要透過生理調節或者醫療介入達到生理平衡,否則注定邁向器官衰竭。此外,器官在應對壓力時也會發生變化,醫學上稱之為代償(compensation)。例如心臟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時會變得肥大以應對增加的前負荷(preload)。這些變化反映了器官為了滿足需求和化解衝突而進行的調整。這些都是衝突論的核心概念。
符號互動論強調個人與社會的互動過程,通過語言和符號來理解和詮釋社會現象。此理論的代表人物包括George H. Mead (Mead,1934)和Erving Goffman(Goffman,1959)。
在醫學中,從微觀的細胞層面到宏觀的人際接觸,信號傳遞皆是關鍵。微觀世界下,有機體皆透過訊號(signal)互相溝通。比如,葡萄糖攝入會促使胰臟分泌胰島素,胰島素即為一種符號或訊號,進而調節肝臟和肌肉的糖代謝。宏觀世界下,我們通過望聞問切來收集病人的信息,即是一種符號互動的過程。比如看到病人黃疸就會聯想到肝臟衰竭。這些都是符號互動論的具體展現。
批判理論強調批判和反思,旨在揭示和挑戰社會中的不平等和壓迫。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包括Max Horkheimer和Theodor Adorno(Horkheimer and Adorno,1944)。
在醫學中,批判理論可以用來反思和挑戰傳統的醫療模式,強調全人醫療和病人的社會背景。醫生在治療病人時,不僅需要考慮病人的生理狀況,還需要了解病人的社會背景和心理需求,以及介入與治療背後的動機與原則。這種反思有助於醫生在臨床實踐中更好地理解病人、病痛、和疾病,提供更全面的醫療服務。例如,探討與反思將正常生命過程和行為病理化的趨勢,就是批判思維的展現(McNaughton,2020)。更具體的說,當我們談論醫療化(medicalization)時,醫療將更年期、肥胖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現象,視為需要醫療干預的疾病。用大量的荷爾蒙替代療法治療更年期是否必要?把肥胖重新定義為一種疾病,而不僅僅是體重過重,而推廣減重手術與投藥是否必要?積極投藥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否必要?儘管這些療法可能帶來副作用和風險。
這種反思不僅有助於醫生在臨床實踐中更全面地理解病人及其病痛,還能促進更人性化和有效的醫療服務。通過批判性地思考醫療化的趨勢,我們可以更謹慎地評估治療方法的必要性和風險,避免過度醫療化,並確保醫療決策的合理性和人道性。
後現代主義強調多元化和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認為社會現象是多樣且複雜的,不能用單一的理論來解釋,基本上是一種文化的派典(cultural paradigm)。這一理論的思維可追溯到Max Weber,後續的代表人物包括Jean Baudrillard、Michel Foucault、Gilles Deleuze、Andreas Huyssen、Ihab Hassan、以及Peter Bürger等人(Lyotard,1979)。與現代主義強調的分化(differentiation)不同,後現代主義所倡議的是反分化(de-differentiation),在未分化中了解事務真正的意涵。
在醫學中,細胞在發展過程中組部分化(differentiation)為有具體功能的有機體,並且在受損時出現去分化和重編程(de-differentiation and re-programming),此現象即展現了後現代主義的內涵。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在心肌梗塞時,心肌細胞壞死後會發生去分化和重編程。成熟的心肌細胞可以重新進入細胞週期,通過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增殖(proliferation)和再分化(re-differentiation)三個步驟形成新的心肌細胞。這一機制有助於哺乳動物在心肌梗塞後形成新的心肌細胞(Wang et al.,2017)。
除了身體的修復機制,後現代主義也可以從細胞的惡性增生來理解。去分化的腫瘤細胞(de-differentiated carcinoma)是非常具侵略性的,因為它們有能力在有機體內各處生長和擴散,甚至將正常細胞癌化(Li et al.,2020)。這種多潛力(potency)和適應性(adaptability)使得去分化腫瘤非常棘手。
通過醫學、生理、以及病理的視角,我們可以從不同觀點理解社會學中的現象,並且認識社會學的理論,如結構功能論、衝突論、符號互動論、批判理論和後現代主義。建立社會學的基礎,以深化全人醫療的落實。
表一、從不同層面趣味探索社會學理論(改編自王政彥, 1996, 第17頁)
社會學理論\ 探索層面 |
結構功能論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
衝突論Conflict Theory |
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 |
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 |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
---|---|---|---|---|---|
本質 |
人是社會結構的一部分 |
人是社會變遷的產物 |
人是互動後的思想成果 |
批判與反思 |
內在的價值及意義 |
內容 |
彼此互惠 |
因為利益不同而產生競爭與衝突 |
跨部門,跨領域互動 |
脫離僵化的制度 |
多元化,上到下皆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目的 |
傳授社會規範、價值、維護秩序 |
滿足需求,化解衝突,協助變遷 |
協助發展文化,增進溝通與互動 |
培養反思能力 |
反映社會的實際需要,以多功能解套 |
醫學角度 |
器官系統如同社會結構,各器官相互依賴 |
器官之間有所衝突,需要生理調節或醫療干預來平衡 |
信號傳遞是關鍵,通過互動來調節器官功能 |
反思和挑戰傳統醫療模式,強調全人醫療 |
細胞具備去分化和重編程能力,進而修復身體或者癌化 |
醫學例子 |
心臟、肺和腎臟在維持血液循環和體液平衡方面密切合作 |
腎衰竭需要大量水分,但過多的水分會導致心臟衰竭 |
葡萄糖攝入促使胰臟分泌胰島素,調節肝臟和肌肉的糖代謝 |
醫生需要了解病人的社會背景和心理需求,提供全面的醫療服務 |
去分化的腫瘤細胞能夠在身體內各處生長和擴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