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醫學教育新趨勢 – 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



  •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醫品及醫學教育專家話語Highlight
  • 主題文章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
江怡慧醫師

全球醫學教育新趨勢 – 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


  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以下簡稱SDH), 在台灣醫學教育是一個相對較新的名詞,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定義為影響健康結果的非醫療因素,為人們出生、成長、工作、生活和老化的條件,以及形塑這些條件的更廣泛力量和系統,包括經濟和社會政策、社會規範、和政治制度等。簡言之,影響人們健康結果的因素,除了生理心理器官疾病以外,尚受到收入、教育程度、生活與工作環境、失業、暴力傷害、社會保護支持系統等非醫療因素所影響。許多研究結果指出,「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佔總體健康結果的 30-55%,顯示其在影響健康方面比醫療保健或生活方式選擇更重要[1]。因此,近年來全球醫學教育界致力於將「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納入醫學教育中。


  傳統醫學教育的強項在於各系統器官疾病的診斷及治療,對於病人的社會功能評估及社會照顧(social care)部分則相對著墨較少,是以,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於2021年至2022年實行系統性「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課程,以醫務社工為主要指導老師,教導PGY醫師及家醫科住院醫師相關的知識與技能,每梯次訓練課程為期5天,訓練內容選擇傳統醫學教育較少著墨的部分,且與臨床醫療息息相關的主題,包涵如何為病人做社會心理評估、社會福利資源的介紹與連結運用、家庭暴力、兒少保護等等十個SDH相關主題,並且結合臨床個案學習[2]。例如在門診及住院病人中,不乏外傷的個案,其中可能隱藏潛在保護性議題,如家庭暴力、兒少保護等等,若臨床醫師對保護性議題具備足夠的認知及覺察的敏銳度,則可以在法定通報時限內,幫助病人受到社會安全網的保護,減少悲劇發生。


  此訓練模式中的臨床實務應用教學,是由家醫科資深主治醫師為受訓醫師示範「生理、心理、社會」的全人照護(biopsychosocial model)[3]與跨專業團隊合作模式(interprofessional practice)[4]來協助病人照顧,並讓受訓醫師參與其中,因為此教育訓練的最終目地,在於增進受訓醫師的全人評估與照顧能力。


  在學習成效評估方面,受訓醫師在筆試及標準化病人測驗的後測成績均有顯著的進步,顯示在接受此訓練課程後,受訓醫師的SDH相關知識,及全人照護的能力技巧有明顯的提升。受訓醫師對於課程的整體平均滿意度為4.6分(滿分5分),他們表示以往未曾上過如此系統性介紹社會照顧的課程,亦肯定此課程有助於增進自身醫療工作能力。由社工老師及受訓醫師良好的教學互動中觀察,此教學模式應能促進社工與受訓醫師間日後的跨專業合作。[2]


  此新創教學模式的實行以及教學成效評估,筆者將之書寫為論文,已刊載於Medical Teacher期刊,內容也回顧社工在醫學教育中扮演的角色。社會心理評估及處遇(社會照顧),為社工的核心專業所在,在全球醫學教育仍在發展SDH課程之際,遇到許多困難例如缺乏經費、合適的師資及課程模式等等[5];以社工為師學習評估病人的社會功能,及基礎社會照顧實務,或許是個可行的方式,在此計畫中亦獲得受訓醫師高度的肯定。最終的目的也是最初的教育初心,是希冀藉由在醫學教育中嵌入SDH這塊拼圖,增進受訓醫師生理、心理、「社會」全人照護的能力,進而提升醫療照顧品質,促進健康平等(health equity)。(論文內容請見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382279/。Evaluation of an Innovative Post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Model Incorporating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後記: 從無到有建立一個新創教育訓練模式的過程中,義大醫院團隊投注許多心血及教學、行政資源;筆者身為計畫主持人,在此感謝義大醫院社工科林宜鋒技術主任、李姈蓉組長,及所有社工老師對於此教學計畫的付出及貢獻,筆者與社工夥伴共同參與討論會時,每每從社工身上學習到許多寶貴且實用的社會照顧知識,在此致上筆者對社工誠摯的尊敬及感謝。筆者也要感謝義大醫院楊生湳教育副院長、梁正隆醫事副院長、林其和教授、林季緯醫教部部長對此訓練計畫的指導與支持,以及國科會與義大醫院對於執行此教學研究計畫的經費補助。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net].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2018. Available from: https://www.who.int/health-topics/social-determinants-of-health#tab=tab_1
  2. I-Hui Chiang, Chi-Hsien Huang, Yu-Wei Hsieh, et al. Evaluation of an Innovative Post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Model Incorporating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Med Teach. 2024 Oct 9:1-7. doi: 10.1080/0142159X.2024.2413022. Online ahead of print.
  3. Engel G. 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 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 Science. 1977; 196(4286):129–136. doi: 10.1126/science.847460
  4. 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al Collaborative. (2022). Core competencies for interprofessional collaborative practice: 2016 Update. Washington, DC, USA: 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Retrieved from https://ipec.memberclicks.net/assets/2016-Update.pdf

  5. Doobay-Persaud A, Adler MD, Bartell TR, et al. Teaching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a scoping review. J Gen Intern Med. 2019; 34(5):720–730. doi: 10.1007/s11606-019-04876-0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倪衍玄教授 主編: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楊盈盈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義守大學梁正隆委員

編輯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謝明諭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白培英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陳炯瑜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馬偕醫學院周桂芳委員、國防醫學院林錦生委員、陽明交通大學吳貞宜委員、義守大學醫學院梁正隆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陳正文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謝明諭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邱郁淳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文稿投稿須知  投稿聲明書  影片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