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李妙容副教授、白培英教授、廖世傑教授
專題式服務學習在醫學教育應用
服務學習是一種將課堂學習與實際社區服務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其目的在讓學生在服務中學習,提升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學生通過參與社區服務,能更深入地了解社會需求,增強自主學習能力與社會責任感。在醫學教育,服務學習為學生提供了早期接觸臨床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與病患、家屬及醫療團隊的互動中成長。
醫學專業的學生可能會陪伴住院病人,或參與健康促進活動,這不僅有助於解決社區問題,也能提升學生的醫學倫理與臨床技能。對於醫學生來說,服務學習體驗能讓他們在進入正式臨床工作前,提前適應醫療環境,並發展必要的專業素養。
專題教學法 (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 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與實踐。在專題教學法中,教師會先根據學習目標預選出若干主題,然後與學生一起討論並確定最終的專題。學生隨後負責規劃、設計和實施整個服務學習計畫,而教師的角色是提供指導、支持學生反思並進行過程評估。
專題教學法具有多個特點,包括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引導學生探索核心問題、賦予學生自主權、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反思能力等。這種教學法不僅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希望他們能夠在服務學習過程中學會獨立解決問題,能將學校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
基於專題教學法的教育精神來設計服務學習課程,稱之為專題式服務學習課程 (Project-based Service Learning Curriculum)。專題式服務學習課程的步驟包括基於社區需求選擇服務項目,使課程內容和技能能夠根據服務項目進行調整,促使同學間互相學習,提供持續的反思機會,制定行動計劃,評估服務項目的成效,並慶祝成功完成服務項目。在專題式服務課程中,教師(含助教)負責與學生溝通、協商、引導和輔助學習,包括協助學生與服務機構進行溝通。
依據專題式服務學習課程的設計,筆者將專題式服務課程設計分為五個相互關聯步驟。
第一步,服務學習簡介和經驗分享,涉及向學生介紹服務學習,教師和助教在這一階段分享了與服務學習相關的個人經驗。課程首先依據社區需求和學生的學習目標來確定服務主題。學生可以參與討論,根據他們的興趣與能力,選擇一個適合的服務項目。這使得學習內容與真實生活密切相關,並讓學生有強烈的參與感。
第二步,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和訂定服務學習計畫。專題式服務學習強調與社區或服務機構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每個學生小組與他們打算為之提供服務的機構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並通過認真考慮這些機構的具體需求來制定服務學習計畫。這些合作機構提供真實的需求情境,學生則根據這些需求設計並執行計畫,實現服務學習的核心理念。
第三步,服務學習計畫提案的制定和集思廣益 (brainstorming)。學生在教師與助教的指導下,制定具體的服務學習計劃,這包括目標設定、工作分配、資源管理等。指導學生如何起草計畫提案,並鼓勵他們集思廣益與多元設計服務學習計畫。每個小組參與討論並最終確定了他們的服務學習計畫。這個階段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問題解決能力,並要求他們進行多方位的準備,如資料搜集、討論與評估等。
第四步,服務學習計畫實施與反思。學生進行計畫的實際執行,應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並學習與社區成員溝通與協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助教提供指導和支持,確保學生能夠克服困難並達到學習目標。反思是這一過程中的關鍵元素,學生通過反思自己的學習經歷,進一步深化對服務學習的理解。
第五步,服務學習成果呈現和全面回顧。服務學習活動結束後,學生進行成果展示,這既是對他們服務學習成效的評估,也是向合作夥伴與社區機構報告服務學習執行成果的方式。這種展示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表達與報告能力,還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與反思他們的學習價值。最後,教師和助教對整個課程進行全面回顧,並慶祝與學生整個課程的成功完成 (圖1)。
服務學習和專題教學法的結合,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與實踐機會,不僅增強了他們的專業技能,還促進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社區參與能力。專題式服務學習課程都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值得未來在醫學教育中進一步推廣與應用。
在專題式服務學習課程的學習成效評估,筆者建議使用多種評估方式來衡量學生的表現,包括同儕評價、教師評估以及社區合作夥伴的反饋,這樣可以全方位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