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台灣教導外籍醫學生的點點滴滴

  •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醫品及醫學教育專家話語Highlight
  • 主題文章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義守大學醫學系
蘇裕傑教授

我在台灣教導外籍醫學生的點點滴滴


  在過去數年中,我有幸擔任外籍醫學生的導師,這是一個既具挑戰性又充滿啟發的角色。外籍醫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和文化背景,每位學生帶著自己獨特的經歷和觀點進入台灣的醫療體系。對我來說,這不僅是傳授醫學知識的機會,更是促進跨文化交流與理解的珍貴過程。這篇文章將分享我在教學中遇到的點點滴滴,包括教學方法、跨文化挑戰及我的個人成長。


語言的挑戰與機會

  教導外籍醫學生最直接的挑戰是語言障礙。台灣的醫學教育主要以中文為教學語言,而大多數外籍學生的母語並非中文。雖然不少外籍學生在來台灣前已經學習過中文,但在醫學領域中使用專業術語、進行病患溝通以及參與醫學討論,對他們來說仍然是相當大的挑戰。


  為了幫助這些學生,我首先嘗試將課程內容雙語化,尤其是在醫學專有名詞的部分,我會同時提供中文和英文的解釋。這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課程內容,還有助於他們將來在臨床實習時能夠更靈活地應對不同語言的情境。此外,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並提醒他們不要害怕犯錯。學習一門外語需要勇氣,特別是在醫學這樣的高壓環境下。


  我也會與台灣的本地學生進行分組學習,讓外籍學生有機會與本地學生一起合作,這種方式不僅能促進語言學習,還能幫助外籍學生更快適應台灣的醫療文化。在這個過程中,我觀察到學生們的互動能夠打破語言和文化的隔閡,透過彼此的合作,他們對彼此的背景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文化差異與適應

  除了語言,文化差異也是外籍醫學生在台灣學習過程中的一大挑戰。每個國家和地區的醫療文化、醫患關係、醫學倫理和臨床實踐模式各有不同。這些差異有時會導致外籍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惑,甚至可能感到挫折。


  舉例來說,台灣的醫療體系強調對病患的尊重與禮貌,醫師在與病患溝通時通常使用較為謙遜的語氣。而在某些國家,醫師與病患之間的溝通可能更加直接,這使得某些外籍學生在初期實習時難以掌握台灣的溝通風格。此外,台灣的醫療倫理強調病患的自主權,在進行重大醫療決策前,醫師通常會給予病患充分的資訊並等待他們的同意。對於來自一些強調醫師權威文化的學生而言,這種以病患為中心的模式可能需要時間適應。


  面對這些文化差異,我採取的策略是開放的心態和同理心。我會與學生們一起討論台灣的醫療文化,並邀請他們分享自己國家的經驗。透過這種互動,學生們能夠在理解台灣文化的同時,保有對自己文化的尊重。我發現,當他們能夠將不同文化中的優點結合起來時,他們的醫學視野變得更加寬廣,並且能在臨床實踐中更加靈活地應對各種情況。(圖1)



圖1: 我與我的導生來自史瓦帝尼的Luke每個月定期聚會聊天

臨床實習中的實際挑戰

  外籍醫學生在台灣的臨床實習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階段,也是他們適應台灣醫療環境的關鍵時期。實習過程不僅要求他們掌握醫學理論,還需要運用臨床技能、與病患和同事溝通協作。這對於外籍學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特別是當他們面臨語言和文化雙重障礙時。


  在臨床實習中,我經常看到外籍學生在病房裡面臨許多實際問題。例如,他們可能無法立即理解病患的方言,或者對於某些台灣本地特有的病情無法做出快速判斷。針對這些挑戰,我建議學生在實習初期多觀察,多與醫師和護理人員討論,並學會詢問病患的病情與需求,逐漸建立起與病患的信任關係。我會提醒他們,醫師的工作不僅僅是治療疾病,更是提供全人的關懷,而這需要醫師能夠與病患有效溝通,了解病患的心理需求。(圖2)


  在面對特定病患時,學生們也會遇到不同的文化期望。舉例來說,台灣病患往往會詢問有關健康養生的建議,這在某些國家並非醫療範疇。學生們必須學會理解並尊重病患的這種需求,並在醫學知識的基礎上提供合理的建議。同時,這也是他們學習如何處理文化差異的重要過程。



圖2:我與來臨床見習的外籍生們

教學策略的調整

  針對外籍醫學生的特殊需求,我逐漸調整了自己的教學方式。首先,我嘗試將課堂設計得更加互動和開放,讓學生們能夠自由提問和討論。我發現,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他們克服語言障礙,培養批判性思維。透過小組討論和案例分析,學生們能夠互相分享不同國家的醫療經驗,這種跨文化的學習模式大大拓展了他們的視野。


  其次,我更強調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方式(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這種方法讓學生在面對具體的臨床問題時,能夠主動思考並提出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不僅要運用他們所學的醫學知識,還要學會如何從不同的文化和背景出發,考慮問題的解決方式。例如,當討論如何向病患解釋某些醫療決策時,不同國家的學生會提出不同的溝通策略,這對所有學生來說都是寶貴的學習經驗。


  此外,我會安排學生參與台灣本地的醫療服務計畫,如社區醫療服務或偏鄉醫療計畫。這些實地經驗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台灣醫療體系的多樣性,以及醫療資源分配的現實問題。同時,他們也能夠從這些經驗中學到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提供有效的醫療服務。


心理支持與適應

  教導外籍醫學生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提供心理支持。對於遠離家鄉、面對全新文化和語言環境的學生來說,心理上的適應往往是他們學習旅程中最艱難的一部分。我經常提醒自己,作為導師,不僅要關注他們的學術表現,還需要關心他們的情緒狀態和生活適應問題。



圖3:我與外籍生定期聚會

  許多外籍醫學生在適應台灣生活的過程中,會感到孤獨或壓力過大。學業壓力、語言困難以及與家人分離的情緒,可能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為了幫助他們,我經常組織一些非正式的聚會或活動,讓學生們有機會在課堂之外進行互動,分享彼此的經驗和困難(圖3)。我也鼓勵他們尋求校內的心理輔導資源,讓專業的心理輔導員幫助他們應對壓力。


個人的成長與啟發

  在教導外籍醫學生的過程中,我自身也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成長。我學會了如何以更開放的心態面對不同文化。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倪衍玄教授 主編: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楊盈盈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義守大學梁正隆委員

編輯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謝明諭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白培英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陳炯瑜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馬偕醫學院周桂芳委員、國防醫學院林錦生委員、陽明交通大學吳貞宜委員、義守大學醫學院梁正隆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陳正文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謝明諭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邱郁淳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文稿投稿須知  投稿聲明書  影片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