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守大學醫學系 六年級
何品逸、陳韻文
透過國際義診與越南順化的美好邂逅
時光推回去年8月,正值再過幾週便要準備進入醫院臨床見習之時,當時的我們心中卻仍有一項十分期待的行程—跟隨義大醫院至越南順化當地進行義診。我們帶著既忐忑又興奮的心情,參加各項醫院舉辦的行前說明會,忐忑的是不知道當時的自己是否有能力透過義診幫助更多當地需要幫助的人們,但卻又有著似乎自己也能成為以前學長姐以及師長們分享義診動人故事中的其中一片小齒輪的興奮。
此次去越南的義診其實並不是我們第一次聽聞此活動,而是一個從大一便聽老師一再提起,卻因疫情的原因而已經取消數屆的活動。起初,我們以為新冠病毒就這樣使我們與國際義診無緣,然而適逢新冠疫情逐漸緩和,各國逐漸找出與疫情共存之道之際,這份難能可貴的機會卻又在偶然的契機中降臨在我們身上。此次活動幕後主辦組織之一Operation Smile其實是一個長年耕耘在幫助世界各地小孩子治療唇顎裂的機構,他們的宗旨是希望每個小孩都有一個讓自己能夠再次微笑和正常發音的機會,故取其名。然而除了幫助唇顎裂的修補外,他們也嘗試施行諸如眼瞼下垂等顏面手術,透過不同國家團隊間醫療的互相交流,藉此幫助更多病童,使更好的醫療能量能無國界並快速的幫助到更多需要幫助的病人身上。言及當時的我們對於台灣唇顎裂病童的認知,顯然地台灣幼兒唇顎裂比例極低,且若是有出現這樣的孩童,透過完善的醫療系統,大多數也能快速得到醫療救治,但我們若將目光擴展至台灣周邊國家,許多國家卻仍都有唇顎裂的案例發生中,且時常孩童並不能如台灣的病童一樣,能在生理以及心裡發育的黃金期中,得到相對應的醫治,而此次去的越南就是其中一個唇顎裂孩童盛行率高的國家。台灣因為擁有國際知名的醫療資源,所以便受到Operation Smile的青睞,已經受邀參加多次與Operation Smile 的義診合作。而義大醫院也因多次與Operation Smile 的愉快合作,熟知彼此的工作方式下,便爭取到讓醫學系同學能以非醫療工作者的身分擔任志工,參與這次的越南義診。此次憑藉著義大醫院國際事務部相關師長前輩以及學長姐的協調以及大力支持與努力下,協助處理相關出國以及與Operation Smile洽談上的事宜。因此我們這次醫學系得以派出兩名學生參與由義大醫療專業手術團隊,以及由義大醫療專業語言治療師團隊所組成的義診團一同前往越南參與義診。
然而,此次前往義診的地區並非是越南耳熟能詳且常見的幾座城市,如河內、胡志明等,而是他們當地的二線城市——順化。我們經過於胡志明市轉機後,終於在2023年8月20日的下午抵達這次義診的活動場地——順化口腔醫院。談及順化此座古城,雖然為當地的二線城市,但是實際抵達當地後,便發現環境甚至遠不如我們臺灣相對較不熱鬧的城市,反而較類似於台灣的農村小鎮,而執行此次義診手術的口腔醫院,雖然聽似具有一定的規模,但是進入醫院後,發現我們卻彷彿如進入歷史課本中,那種四零五零年代的醫療院所般的懷舊氛圍。雖然內部醫療器材可以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但是因設備還是遠比台灣基本許多,因此手術組的老師們以及學長姐還是攜帶了自己習慣用的一些手術器具,使手術能執行得更加順利。此外,我們一行人在參觀完活動場地後,便回到飯店進行活動前的成員見面會及說明會。此次Operation Smile除了召集了順化當地的醫師外,也請了許多像是河內與胡志明市的醫護團隊及語言治療師來協助這次的活動。而我們由於尚未實際接觸醫療活動,在此次活動中便加入非醫療志工組,協助當天醫療組進行場地佈置以及活動內容物品的發放,此外,我們也與當地牙醫系以及少數越南當地醫學相關科系的同學相見歡,並透過英語討論並且分配第二天篩檢日的工作內容。
第二天一早,全員在飯店大廳開一個當天的簡短說明會並提醒注意事項,之後便前往醫院開始開幕儀式。在開幕儀式前,我們行經病童篩檢評估的等待區,看到許多家長卻早已經帶著孩子坐在候診區等待報到及領取號碼牌。上樓完成開幕儀式後,整個團隊便開始準備當天的篩檢活動。因為語言上的隔閡,台灣的醫療團隊需要與當地越南的醫療人員一起合作,協助我們翻譯民眾實際的需求以及病史詢問。而我們非醫療志工們也是如此,必須與越南當地的醫學系或牙醫學系的同學一起合作,了解當地人民們真正的需求。整個篩檢流程大致會先經過醫師評估病童進行手術的術前評估,並決定手術的術式後再到麻醉科進行麻醉評估。若是唇顎裂的病童合併有構音的問題時,可能甚至要進行語言治療評估來決定正確的手術方式。就這樣,整個早上醫療團隊們共評估了145位孩童,最後篩檢出99 位孩童可以進行手術,而這些手術必須要安排在三天內完成,時間可謂分秒必爭。在當天下午,Operation Smile 組織便開始著手安排手術日程表,哪些病童需要先開,而哪些病童適合哪位醫師開?哪位醫師要用哪一間開刀房等,都是他們需要考慮的項目,第二天便在這繁忙的篩檢和排程中忙碌的過完了。
轉眼間便進入第三天的活動,也是我們這次參與義診的重頭戲:開刀日。此次雖然有三台手術台,但是與台灣相異的是,一間開刀房並非只有一台手術台,為了達到三天開完99 台手術,一間較大的開刀房必須塞下兩台手術台,而另外一間小開刀房則是只有一台手術台。而我們那天也因為攝影的身分,所以便待在開刀房內,觀看當天手術的運作情形。義大的醫療團隊是在較小的刀房內進行手術,雖然較小,但由於只有一台手術台,所以空間還算是充裕,然而另外一間開刀房,雖然較大,但因需容納兩台手術台的緣故,所以無菌空間的需求也較大,使得刀房內相對擁擠許多。第一天,每一開刀房便各排了10台手術,然而現實與理想還是有差距,手術進行的並非如預期中的快速,所以到中午時,主辦方在發現每一台手術台皆無法在當日消化完10台手術後,為了後續兩日的行程安排,以及幫助數量龐大的病童們,他們決定開啟另一間開刀房。然而在這小小的口腔醫院,不用說設備數量上的問題,光是空間,哪裡生出第四個開刀房呢?此時主辦方便想出了一個辦法,將一間儲藏間內的東西清空,並將之設置成第四間專門開局部麻醉的簡易開刀房。但也就是因為此開刀房為臨時設置的,許多設備並不齊全,像是開刀時使用的無影燈及手術器具,如刀械等,都要向其他間開刀房借用。就這樣,在第一天這樣忙碌的運作下,老師以及前輩們一台接著一台開,助手們也是一個病人開完就立刻抱走,迅速換成下一位病童接受治療。每位醫生及護理人員等都是在病人麻醉或甦醒的時候,才有機會喘口氣休息片刻。在這樣的高壓環境下,當天排定的全部手術便順利地結束了。當天晚上,我們與Operation Smile 的人員去當地的餐廳享用晚餐,此時不是大家常吃晚餐的6、7點鐘,而是接近晚上九點。然而雖然當天如此忙碌,大家卻也過著十分充實和以及心靈富足的一天。
最後一天,也是開刀日的第二天,醫療團隊接續先前安排的刀表,同樣同心協力的完成所有預期完成的刀表,順利幫助當地孩童得以在往後人生重拾美好的笑容。
在這次的活動中,身為非醫療志工組的我們,除了在篩檢日當天需要協助布置篩檢會場外,也需要幫忙包裝及分發禮物,使不管有無接受手術的孩童都能帶著一份禮物回家。若是無法手術的病童,他們也能得到一份禮物及車馬費回家,此外若病童能接受手術,除了禮物外,還會額外得到一條新的小毛毯,讓他們能術後在醫院休養過夜。除了包裝以及分送禮物外,我們有時也須引導家屬到正確地點進行評估並協助回收病歷及搬運各種物資,閒暇之餘也須拍攝手術照片,以提供醫療上的資訊。
總結此次義診活動使我們了解到縱使語言不同,透過彼此助人的熱忱,在這段時間中抹去相互的語言民情隔閡,了解到越南當地的溫暖。 藉由當地的牙醫系學生志工流利的英文交流或是與其他工作人員用簡單的英文溝通,我們發現彼此仍可以互相明瞭彼此的舉動並提供相對應的協助。也因為此,我們才能一同幫助這些病童修補傷口,完成這次的義診活動,也讓這些孩童擁有燦爛的笑容。再者,透過從協助整個活動進行,我們也觀察到台灣醫療團隊與外國醫療團隊在整場活動過程中對於彼此互相協助以及團隊合作,這也是我們認為醫療最為難能可貴的真諦,縱使先前並不熟識彼此,卻能憑藉著幫助他人的心,將彼此緊緊聯繫並達成助人的目標。
最後,在這次義診中,我們深深感受到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文以及醫療資源的可貴。雖然順化算是當地的二線城市,但實際走訪後卻發覺普遍基礎建設的不足以及醫療資源人力的匱乏。對於台灣民眾而言,就算是普通感冒也會去診所掛號看診,往往也只需負擔掛號費。然而在越南當地醫療成本高昂,民眾甚至須長途跋涉才能取得醫療資源,民眾的醫療可近性與可負擔性尚無法被滿足,因此只能追求自主免疫力,我們認為這是與台灣差異很大的點。再者,可能因當地人口基數龐大以及歷史背景的交互作用下,其基因相關疾病的個案數較多,如此次的唇顎裂案例在台灣已很少見到,在越南當地卻是極需被治療的族群,卻因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而需仰賴外部資源的介入,著實令我們都感到十分的沈重及無奈。
總結此次越南義診,我們認為要最要感謝的莫過於義大醫院國際醫療部以及師長前輩、學長姊的照顧。此外,此次活動除了讓我們觀察了許多不同類型唇顎裂手術外,也深刻感受到當地人的熱情與實際的需求。非常感謝義大醫院國際醫療部提供我們機會到越南參與義診,無論是醫學教育抑或是國際交流,甚至是偏鄉醫療概念上都有長足的進步與視野上的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