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長庚急診醫學科
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
王慧婷
急診醫療中的選擇與照護~照護邏輯與全人醫療
在急診室裡,我遇到一位輕微失智的奶奶,因為發燒由兒子陪同就醫,檢查顯示,奶奶的泌尿道感染與血液檢查報告不理想,我建議住院施打抗生素治療,以便密切觀察病情的改變。她的主要照顧者——兒子,還有家中的另一位高齡者需要照顧,實在沒有餘力陪同住院,希望病患能回家治療。這裡,我們面臨了兩種不同的邏輯:選擇的邏輯和照護的邏輯。
選擇的邏輯是什麼呢:
自主性與平等:選擇的邏輯強調個人的自主性和平等,認為每個人都有權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需求做出選擇,所有人都應該有同等的機會進行選擇。每個人可以(或被要求)行使自己的判斷力,來決定什麼是對自己最好的。
照護的邏輯包括哪些意涵呢:
面對複雜的問題:照護的邏輯能夠應對複雜的健康問題,運用綜合措施和多方合作,實現整體健康的提升。這些實際的照護行為,正是全人醫療中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愛,超越了純粹理性的選擇。
根據選擇的邏輯,病患及其家屬應該有權選擇最符合他們需求和生活方式的治療方案。這種邏輯強調個人的自主性和選擇權,認為每個人都有權根據自己的偏好和情況做出決定。在我們一開始的這個案例中,家屬希望病患回家治療,因為這樣可以更方便地照顧家中其他高齡者,符合他們的家庭需求。如果使用選擇的邏輯,醫師說明為什麼建議住院後,交給家屬決定,住院接受治療,或是簽署違背醫囑出院。
然而,照護的邏輯則強調以病患的整體健康為中心,並考慮所有相關的因素,尋找最適合病患和家屬的照護方案。在這個案例中,我們與病患及其家屬協調,找到了一個折衷方案:病患可以每天回急診室打一針抗生素,同時我也詳細說明在家需要注意的事項,以確保病患在家的治療效果和安全。
在實際醫療情境中,選擇的邏輯與照護的邏輯是相互影響和協調的,並不是非黑即白的楚河漢界,的確,醫學有其黃金治療準則,但作為醫師,我們的目標豈限於達成黃金治療而已?醫護與家屬,病患,應朝著同一目標前進,這個目標即是病患好起來,希望奶奶好起來,需要很多實際的作法,我們既尊重了病患及其家屬的選擇權,又確保了病患的治療效果,找到了平衡點,這正是我們在醫療照護中應該追求的目標。
本書用選擇與照護來說明,其背後其實有不同的哲學視角可以探討,這些切入點也可提供臨床教師帶領學員進行全人醫療照護時,作為分析的觀點:
回到一開始舉的輕微失智症病患在家治療的個案,這正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展示了選擇的邏輯與照護的邏輯在實際醫療情境中的應用和協調。病患及其家屬希望能在家中治療,這反映了選擇的邏輯,強調個人和家庭的需求和偏好。而醫師通過與家屬討論,制定了每天回急診打一次抗生素的方案,同時詳細說明在家的注意事項,這體現了照護的邏輯,以病患的整體健康為中心,尋找最適合的照護方案。
這個個案反映了醫療體系中個人選擇與照護需求的平衡,並與政府推動的在宅急症計畫方向相符。該計畫旨在讓病患在家中也能確保病患獲得所需醫療,同時也減輕家屬的壓力,關注病患的身體健康,也重視病患與家屬心理和社會需求。是全人醫療的具體實踐。
《照護的邏輯》這本書深入探討了選擇的邏輯與照護的邏輯,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和實際作法。在落實全人醫療的同時,時時反思是否落入選擇邏輯的窠臼,確保每個病患在複雜的醫療體系中,能夠獲得最適合他們的整體照護,達到最佳的健康和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