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主題文章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高雄長庚急診醫學科
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
王慧婷

急診醫療中的選擇與照護~照護邏輯與全人醫療


  在急診室裡,我遇到一位輕微失智的奶奶,因為發燒由兒子陪同就醫,檢查顯示,奶奶的泌尿道感染與血液檢查報告不理想,我建議住院施打抗生素治療,以便密切觀察病情的改變。她的主要照顧者——兒子,還有家中的另一位高齡者需要照顧,實在沒有餘力陪同住院,希望病患能回家治療。這裡,我們面臨了兩種不同的邏輯:選擇的邏輯和照護的邏輯。


  選擇的邏輯是什麼呢:


選擇的前提

自主性與平等:選擇的邏輯強調個人的自主性和平等,認為每個人都有權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需求做出選擇,所有人都應該有同等的機會進行選擇。每個人可以(或被要求)行使自己的判斷力,來決定什麼是對自己最好的。


選擇的特點

  1. 個人責任:選擇的邏輯賦予個人極大的責任,個人必須對自己的選擇及其後果負責,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視為個人選擇的結果。
  2. 市場邏輯:在市場邏輯下,個人選擇是私人的,無需公開說明選擇的理由,只需根據個人的偏好和需求做出決定。

選擇的局限

  1. 缺乏可行性:在實際執行中,選擇的邏輯可能導致缺乏具體行動的指引,因為它過於強調個人的選擇自由,而不提供具體的行動方案,每天的柴米油鹽被省略了,好像要讓一個病患好起來,就是選擇一個藥物,一種治療而已。舉糖尿病治療來說,在選擇的邏輯中,糖尿病治療不外乎打針或是服藥。但是選了其中一種,從此就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嗎,病患的家人是否能協助?他或她還在上班嗎?獨居嗎?能夠適當的執行選擇某一種治療之後所需的配套措施嗎?

  照護的邏輯包括哪些意涵呢:


照護的特點

  1. 客製化與情境化:照護的邏輯強調根據每個人的特殊情況和環境,關注客製化的照護細節,而不是一刀切的標準化處理。
  2. 可行性:照護的邏輯強調實際行動,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或選擇上。它重視具體的照護行為,如監控血糖、提供心理支持等,家人的協助等。
  3. 持續調整:照護的過程需要不斷調整和改進,根據患者的回饋和新的情況,靈活應對,確保照護措施符合實際需求。
  4. 合作與支持:照護的邏輯強調合作,醫療專業人員、患者、家屬和社區需要共同參與,提供全面的支持系統。

照護的優勢

面對複雜的問題:照護的邏輯能夠應對複雜的健康問題,運用綜合措施和多方合作,實現整體健康的提升。這些實際的照護行為,正是全人醫療中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愛,超越了純粹理性的選擇。

  根據選擇的邏輯,病患及其家屬應該有權選擇最符合他們需求和生活方式的治療方案。這種邏輯強調個人的自主性和選擇權,認為每個人都有權根據自己的偏好和情況做出決定。在我們一開始的這個案例中,家屬希望病患回家治療,因為這樣可以更方便地照顧家中其他高齡者,符合他們的家庭需求。如果使用選擇的邏輯,醫師說明為什麼建議住院後,交給家屬決定,住院接受治療,或是簽署違背醫囑出院。

  然而,照護的邏輯則強調以病患的整體健康為中心,並考慮所有相關的因素,尋找最適合病患和家屬的照護方案。在這個案例中,我們與病患及其家屬協調,找到了一個折衷方案:病患可以每天回急診室打一針抗生素,同時我也詳細說明在家需要注意的事項,以確保病患在家的治療效果和安全。

  在實際醫療情境中,選擇的邏輯與照護的邏輯是相互影響和協調的,並不是非黑即白的楚河漢界,的確,醫學有其黃金治療準則,但作為醫師,我們的目標豈限於達成黃金治療而已?醫護與家屬,病患,應朝著同一目標前進,這個目標即是病患好起來,希望奶奶好起來,需要很多實際的作法,我們既尊重了病患及其家屬的選擇權,又確保了病患的治療效果,找到了平衡點,這正是我們在醫療照護中應該追求的目標。


延伸閱讀:

  本書用選擇與照護來說明,其背後其實有不同的哲學視角可以探討,這些切入點也可提供臨床教師帶領學員進行全人醫療照護時,作為分析的觀點:


  1. 自由主義(Liberalism):
    • 自由主義強調個人自主和選擇的權利,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應該有平等的機會來進行選擇。自由主義的選擇邏輯可能忽視了個體的特殊需求和集體健康的考量。
  2. 理性主義(Rationalism):
    • 理性主義認為理性是人類最重要的特質,並強調通過理性選擇來達到最佳結果。現代社會中選擇邏輯的依據是理性主義,但強調實際照護需要考量更多情感和個體化的需求。
  3. 現象學(Phenomenology):
    • 全人醫療重視個體的具體經驗和生活情境,這與現象學的理念相契合。照護的邏輯下,全人照護應該根據個體的實際經驗進行調整。
  4. 社會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
    • 社會建構主義認為現實和知識是通過社會互動和文化建構出來的。健康照護和公共衛生措施是社會互動和文化背景的一部分,需要根據社會背景和文化進行調整。
  5. 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
    • 批判理論強調對社會結構和權力關係的批判性分析。選擇邏輯常傾向市場機制,弱勢族群可能被忽略,照護邏輯更能夠處理社會不公和健康不平等問題。
  6. 現實主義(Realism):
    • 現實主義注重的是具體問題和實際解決方案。同上所述,照護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持續調整,包括各種具體的行動建議,如公共衛生措施和社區支持等。

  回到一開始舉的輕微失智症病患在家治療的個案,這正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展示了選擇的邏輯與照護的邏輯在實際醫療情境中的應用和協調。病患及其家屬希望能在家中治療,這反映了選擇的邏輯,強調個人和家庭的需求和偏好。而醫師通過與家屬討論,制定了每天回急診打一次抗生素的方案,同時詳細說明在家的注意事項,這體現了照護的邏輯,以病患的整體健康為中心,尋找最適合的照護方案。

  這個個案反映了醫療體系中個人選擇與照護需求的平衡,並與政府推動的在宅急症計畫方向相符。該計畫旨在讓病患在家中也能確保病患獲得所需醫療,同時也減輕家屬的壓力,關注病患的身體健康,也重視病患與家屬心理和社會需求。是全人醫療的具體實踐。

  《照護的邏輯》這本書深入探討了選擇的邏輯與照護的邏輯,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和實際作法。在落實全人醫療的同時,時時反思是否落入選擇邏輯的窠臼,確保每個病患在複雜的醫療體系中,能夠獲得最適合他們的整體照護,達到最佳的健康和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

  1. Mol, Annemarie. The Logic of Care: Health and the Problem of Patient Choice. 英國: Taylor & Francis, 2008.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倪衍玄教授 主編: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楊盈盈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中國醫藥大學 白培英委員

編輯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謝明諭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白培英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陳炯瑜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馬偕醫學院周桂芳委員、國防醫學院林錦生委員、陽明交通大學吳貞宜委員、義守大學醫學院梁正隆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陳正文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謝明諭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邱郁淳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文稿投稿須知  投稿聲明書  影片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