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照護教育的側寫

  •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主題文章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研究助理
劉欣儒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全人照護教育中心副主任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助理教授
廖若帆

全人照護教育的側寫



改變世界,夢想萌芽

  在臺北醫學大學廖若帆老師研究室裡,有個濃厚的「全人照護」氛圍!這裡不是冰冷的研究室,可是卻像一間有溫度的研發場所,我可以大膽的說這裡是「全人照護落實在教育、臨床、研究、社會責任」的起點!


  「欣儒,我想做一件改變世界的事!妳想不想一起組team?」還記得老師得知我畢業和順利考到執照後,對我發出了邀請。呼吸治療學系應屆畢業的我,原以為研究助理工作大多只是協助老師執行研究計畫的行政事務,但我卻發現學術研究其實不止是研究,它可以是一個改變世界的開始!


  「全人照護」這個專業術語,在我大學四年的課程內容鮮少聽到,但卻在幾近半年醫院臨床實習中常常聽到,我當時還抓不準它的輪廓。回想起大學四年的課程內容多數仍著重於生理、病理及疾病治療的探討與學習,對於病人疾病適應的關懷、醫病關係與溝通訓練,大概在通識課程才有可能接觸到。臨床實習時,每天跟在學長姐旁邊學習如何照顧病人、交班、看病人、做治療、打紀錄、查房、送檢查、接新病人等臨床常規;若跟得上速度且學習力佳者(又稱smart的學弟妹),可獨立一天照顧四位病人。提到「全人照護」,在每分每秒都臨床業務塞得滿滿的狀態下,能和病人接觸的時間少之又少,要如何做到能顧及病人全人需求的照護?假若只有半年臨床實習經驗的我都會有這種壓縮的感覺,那在臨床照顧這些病人的呼吸治療師和其他職類的學長姐們呢?他們是不是也會有這樣的疑問?


夢想為何?全人照護

  「全人照護」對我來說,是一個在大學四年的課程中完全沒有學過,且在實習中只聽過和沒有被詳細解釋過的全新概念。透過老師私塾式的講解分析後,我才有點理解醫策會對台灣醫療界頒布的全人照護定義 註一 為何,以及現行醫療院所臨床實踐方式。


  從英國攻讀「以人為中心(Person-centered Approach)」回國的若帆老師總是不斷強調,要「對焦全人照護的精神 1 」,而不是疊床架屋複製那些不合臺灣醫療文化的全人醫療Model,想真正落實全人照護需先有以終為始的規劃設計和指標,創新發展出能呼應「針對病人因疾病衝擊原有的自我照護能力而產生的需求,使用現有醫療資源協助提供支持性照護」的全人照護精神,尤其對於這些受到不可逆或是需要長時間恢復的病人,讓他們盡可能可以擁有與健康人一般的生活品質和過「具意義的人生」。


  常有機會跟老師討論全人議題時,老師常提到很多造成醫療動向卡關的原因與病人的生、心、社、靈議題有關。


   「我們來舉個例子,呼吸器困難脫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老師問。


   「有很多可能吧,肺部問題沒有解決、呼吸驅力不足、肌肉營養不良都可能是原因」我認真地回答在臨床上的學習。


   「沒錯!因為有很多不同的因素,所以才需要全人照護理論中的支持性照護來幫忙。若是因營養不足造成的困難脫離,我們能透過全人照護能力中的『全人需求辨識』去了解為什麼病人會面對這樣的情形?若提早辨識出是因病人經濟能力問題而無法提供足夠的營養補充等,可以先轉介照會相關單位或職類(例如,營養師、社工師、出院準備服務小組等),出院期間協助家屬一一排除返家照護的困難與困境,病人就有可能早一步脫離,這就是全人照護中跨領域共同「協作 Trans-professional practice 」照護的成果。」


  在這類的臨床案例中,落實全人照護的精神與目的依舊是針對病人因疾病衝擊原有的自我照護能力而產生的需求,使用現有醫療資源協助提供支持性照護,幫助病人病家可以面對出院後的生活。


全人照護,逐夢踏實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了要達成全人照護的目標,老師首先提出「全人照護五項能力」的教育規劃,分別為:「專業知能」、「全人辨識」、「同理反應」、「治療關係」、「跨域照護」。


  1. 「專業知能」:不論如何,在進行照護與治療病人的前提一定是豐富的學理知識以及細心的態度。唯有如此,醫療人員才能具備第一時間發現病人異狀並及時採取反應的辨識力與敏感度,也能即時轉介它科,讓病人獲得全面的照護。
  2. 「全人需求辨識 2 」:及時察覺病人「生、心、社、靈」的問題。起初,很多臨床人員對全人照護有疑慮的地方就在於「臨床工作已經很多了,實在沒有辦法花時間了解每個病人的全人」,對此我也向老師詢問過。為了有效協助醫療人員掌握病人的全人需求,研發全人醫療篩檢量表(Taipei Holistic Screening Scale, THSS),透過讓住院三天以上的病人填寫量表,主動了解病人主觀感受中的全人需求,並透過即時且適當的轉介來幫助病人對抗疾病,而這也是全人照護能夠具象化落實在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臨床實務流程的關鍵之一。
  3. 「同理反應」:許多人常以為「同理心」單單是好好地關心病人和讓病人感受我們理解他們。但其實不然,在全人照護中,同理的應用是為了增能病人及提升病人參與並配合治療之意願,不只是感同身受病人處境,更是要能做出合適且可促進病人預後的回應及互動。
  4. 「治療關係 3 」:作為病人自主的媒介及增進醫病間的互信,建立正向的醫病治療關係,進而達到病人預後的促進。
  5. 「跨域照護 4 」:已知「跨領域共同照護(Inter-professional practice, IPP)」已在台灣醫療行之有年了。透過全人照護的理論與精神,將其提升到以病人議題為導向的「跨領域協作照護(Trans-professional practice, TPP)」,便能對病人提供更全面的支持性照護。

  在這樣以能力導向為架構的全人照護教育訓練下,醫療人員不但會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與對疾病變化的敏感程度,能即時了解病人的全人變化,還可以透過同理病人使其願意配合治療,建立互信且長期的醫病關係,並與其他科別一同照護。這就是我們所期望在臨床教育上能達到的全人照護。


夢想實踐,從此延伸

  我們的研究室儼然能成為一間有溫度的夢想實踐發生處!學校其他學系的老師、醫院的醫事職類教學負責人、教學型主治醫師、擔任醫學系醫學人文小老師的同學們時常來到這裡與老師一起「腦內風暴(Brainstorming)」。


  這裡真的是「全人照護落實在教育、臨床、研究、社會責任」的起點,期待有更多老師和臨床醫療人員認同、參與規劃課程、參與臨床接軌的實踐!身為應屆畢業生的我,也希望全人照護教育可以在未來學弟妹的課程中看見,在大學專業科目中全人照護的概念和精神可以被延伸闡釋,預備我們未來的臨床之路,為臺灣的臨床環境畫上更美好的一筆。衷心期盼台灣醫療的全人照護教育和臨床實務可以從研究室這個「點」延伸,漸漸長成「線、面」的境界,成為病人、病家及社會之福!


參考文獻:

  1. Rogers, C. R. (1995). Way of being. Houghton Mifflin.
  2. Liao, F., Chang, C., Tseng, S., Chen, T., Guo, S., Huang, L., & Chiou, J. (2022). A holistic care triage with predictive modelling: Taipei Holistic Screening Scale (THSS) and Triage for Holistic Care (THC). Quality and Safety in Healthcare. Sudney: ePoster presented at the BMJ International Forum.
  3. Liao, F. & Murphy, D. (2019). Evaluation of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skills training fo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Enabling Programme (TREP). MedEdPublish, 8:112 ( https://doi.org/10.15694/mep.2019.000112.1 )
  4. Chiochio & Richer (2015). From multi-professional to trans-professional healthcare teams: The critical role of innovation projects, in Gurtner S., Soyez K. (eds), Challenges & Opportunities in Health Care Management, London: Springer.

註一 「係指不僅提供以病人為中心之生理、心理、靈性及社會之醫療照護,也要提供民眾促進健康與預防疾病之道,並能及時、有效提供或安排適當之長期照護或安寧照護。」摘自「112 年度教學醫院評鑑基準及評量項目 ( 醫學中心適用 )」之第一章教學資源與管理〔註〕內文。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倪衍玄教授 主編: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楊盈盈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陳建宇委員

編輯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謝明諭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白培英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陳炯瑜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馬偕醫學院周桂芳委員、國防醫學院林錦生委員、陽明交通大學吳貞宜委員、義守大學醫學院梁正隆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陳正文委員、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陳建宇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邱郁淳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文稿投稿須知  投稿聲明書  影片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