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主題文章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高雄醫學大學解剖學科助理教授
何宛怡

疫情下的大體解剖學實驗


  2021年5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佈,全國疫情警戒提升為第三級。教育部於5月18日公告「全國各級學校因應疫情停課居家線上學習」,高雄醫學大學教務處亦宣布課程全面實行視訊上課。收到這個晴天霹靂的消息,我只有一個念頭:「天哪!!!要怎麼用遠距的方式來開大體?」還好,回過神來,我從來沒有那麼慶幸過自己開始負責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的大體解剖學課程以來,十多年來建置了數個解剖相關的線上資源,能在疫情肆虐的當下,儘量兼顧學生的學習。

 

  高醫解剖學科所提供的解剖線上教學資源,包括:

  • 於學校數位學習平台逐周提供學生實驗課進度的講解錄影檔,讓學生了解每個區域解剖的步驟、與觀察重點。
  • 三個解剖學相關網站,分別為:
    1. 「解剖學實驗影片教學網站」(http://anatomy.kmu.edu.tw/video/):自2010年我開始將解剖後、構造清楚的標本拍攝為影片,搭配字幕與影片說明,涵蓋上千個人體構造,同學可從影片中觀察解剖後的構造特徵。
    2. 「人體切面網站」 (http://anatomy.kmu.edu.tw/section/):將實際人體切面掃描成圖片並標示構造名稱,包括人體橫切面 (108片)、冠狀切面 (4片)及矢狀切面 (6片),同學學習如何分辨切面中構造,為將來臨床判讀醫學影像打下基礎。
    3. 「骨學影片教學網站」(http://anatomy.kmu.edu.tw/svapp/):我挑選特徵清楚的真人骨骼並拍攝影片,涵蓋約250個骨骼特徵。
    以上三個網站的影片或圖片皆可下載,經Google Analytic統計,2022年全世界有超過30萬的瀏覽量。
  • 「解剖線上跑台測驗題庫」:學校數位學習平台建置超過1000題的解剖線上題庫,皆為圖片填充題,圖片來源包括骨骼照片、實驗影片或人體切面的截圖等,學生看到圖片後需鍵入正確英文構造名稱才能得分,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進行測驗。
  • 「大體解剖實驗跑台部落格」(http://anatomy2.kmu.edu.tw/Blog/):讓醫學生可以對跑台的標準答案提出無記名申覆,老師可以據此斟酌給分標準,並了解同學的意見及錯誤原因。
  • 學校數位平台的課程中增設「防疫期問題討論板」,學生有任何問題可於此討論版發問,例如想觀察目前影片中沒有的構造,或是了解解剖的過程,皆可留言。我除了回答同學的疑問,並會跟助教拍攝影片放在平台,或是「解剖學實驗影片教學網站」供學生觀看。
 

  因此雖然同學最後都無法回到學校,但是學生能從解剖影片及切片網站學習辨認構造,經用線上跑台測驗檢視自己的學習成果。到了期末,我與助教拍攝解剖出來的構造,圖片經標示後製作期末考考題,讓同學用線上跑台測驗系統進行期末考,並在「大體解剖實驗跑台部落格」留言反饋,為這個最特殊的學期畫上句點。學期末教務系統課程問卷分數為5.73 (滿分6分,填卷率63.9%)。以下為期末學生回饋意見:
 

  「今年因著疫情關係所以後半段沒辦法進實驗室,要靠老師和助教們來幫我們解剖,而且每次在疫情變化和政策改變時,老師都會立馬想出最好的方法和策略,在保障我們的健康之餘,亦能不影響學生的受教權,甚至連感恩大會、縫合、入殮儀式等都要由您們處理,真的是辛苦了,向您們致以最高的感謝!」
 

  「這學期疫情嚴重打亂大體實驗進度,剛宣布三級時也感到很困擾,認為無法兼顧開大體和防疫安全。改成現在的考試方式的確讓我們能安心複習,很感謝最後的決定。辛苦各位助教老師們了,對於老師詳細的回覆問題、更新影片,我覺得很感動。」
 

  度過了驚滔駭浪的一學期後,沒想到歷史再度重演。2022年5月20日學校公告開始採線上授課方式,但是若實務上無法採線上授課,經教師評估並與學生取得共識後,可提教學計畫採實體授課。為了不耽誤學生學習,我在接到通知後,馬上擬「大體解剖學實驗教學計畫書」。於計畫書中我向同學說明,大體實驗若採線上授課,同學學習之深度及廣度會大受影響。大體老師為同學的第一個病人,秉著善始善終、盡心負責的精神,因此本課程擬將維持實體上課,但會調整上課方式以兼顧防疫,讓同學能在安全的環境下安心學習。調整方式重點如下: 1. 採分組、分梯模式上課,除原來整天的上課時間外,另增加半天。每時段每個解剖台最多4人操刀,以保持社交距離。同學全程戴口罩、手套、穿著實驗衣並開抽風,以保持空氣流通。 2. 各組組長須於前一天下午5點前,將隔日各時段動刀同學名單登錄於Google表單,隔天上課時依表單清點人數。同學可用錄影方式傳達操刀進度給其他同學,但嚴禁將影片以公開方式外流到臉書、YouTube等社群網站。 3. 未到實驗室同學請以影片、切片等其他方式預習與複習。 4. 期末考採三梯次進行實體跑台。大體縫合亦採分梯分流實施。
 

  經過共識調查,超過60%的同學同意實體上課。以室內空間至少1.5米/人的標準計算出大體解剖室可容納150人上課,但是為了保護學生健康,決定以80人為上限。並將課餘時間以兩小時為單位,讓有修解剖學實驗的各系學生,能先至Google表單預約進大體室觀察的時段,以控管實驗室人數。
 

  以下為期末學生回饋意見: 「謝謝老師們的陪伴與教導,這堂課我學到的比預期的多很多,也讓我獲得了不可取代的回憶與體驗。雖然壓力不小,卻是非常值得的經歷。感謝老師們願意在遠距期間維持實體課程和跑台,有始有終~」
 

  「辛苦了各位老師們,疫情嚴峻的情況下同學們依然堅持實體課,想必也對老師們造成些許困擾,但還是很感謝老師們幫同學爭取實體課的機會,以有效又安全的方式讓我們能夠繼續到實驗室,真的很感謝!」
 

  科技雖然日新月異,但是人體結構不會改變。醫療環境下需要的人本尊重,需要老師們以身作則、一點一滴潛移默化。一路走來,感謝同學們的支持與配合,特別感謝解剖學科的同仁們,我永遠會銘記著在空蕩蕩的大體實驗室內,大家一起埋頭幫同學開大體的畫面!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倪衍玄教授 主編: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楊盈盈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

編輯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謝明諭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白培英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陳炯瑜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馬偕醫學院周桂芳委員、國防醫學院林錦生委員、陽明交通大學吳貞宜委員、義守大學醫學院梁正隆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陳正文委員、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陳建宇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邱郁淳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投稿須知  投稿聲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