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主題文章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二年級醫學生
楊承恩

醫療科技發展的反思


  近年來,全世界的醫療科技蓬勃且快速的發展,以疾病的檢查來說,諸如CT、MRI、PET等技術的成熟讓醫療人員可以獲得個案更完善的資訊從而給予個案更精準的診斷與治療,又以外科領域為例,近年來醫學3D列印技術、VR虛擬手術的成熟也讓醫師在手術前能夠進行模擬,進而提高手術的準確性和大幅降低治療的風險,又如近期全球流行的自然語言模型能夠針對臨床病症給出正確率極高的解決辦法協助醫學生實習,上述種種案例顯示醫療科技提高了人們的健康水平,然醫療科技的發展並非如其表面所顯現的百利而無一害,其伴隨而來的一些隱患是更值得身處醫學領域中的所有人反思以及重視的。

  伴隨著醫療科技發展而來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其可行性,Nature Methods期刊上曾刊登了一篇文章標題為“No money,no research”,醫療科技的研發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而在此背景下這些新興的技術將伴隨著相對較高的收費才得以支撐發展,而制度是否能夠跟上日新月異的醫療科技成了發展背後的隱患,以台灣的環境為例,倘若健保制度無法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那麼這些新興的醫療科技是否就成為了有錢人專享的特權就成了一個爭議點,如何避免醫療科技成為特定受眾專享的權利是需要人們共同努力解決的倫理問題。
 

  另外,醫療人員是否會過度依賴醫療科技而導致基礎臨床知識弱化也是值得關注的議題,透過儀器檢測並同步做出判讀更甚至是提供處理方法是智慧醫療領域可期的未來,而醫療人員可能會因此對於醫療科技產生過度的依賴而逐漸習慣由科技來主導醫療行為,當醫療人員沒有科技輔助時,其是否還能提供病患協助就成了潛在的問題,回歸本質,醫學的主體是病人與醫療人員,醫療科技應當作為輔助的角色而非取代醫療人員。
 

  在醫療科技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將心思放在醫學人文的發展上,科技與人文之於醫學而言可說是缺一不可,醫療科技提供了人們更為精確有效的技術與方法來處理疾病,而人文關懷則幫助個案增進治療的信心以及深化醫病關係以面對疾病,科學與人文共同建構了醫學領域,隨著醫療科技的急速發展,避免科學與人文發展失衡是最重要的課題,唯有科技與人文相輔相成,才能締造一個更為成熟健全的醫療環境。
 

  醫療科技的發展是醫學界的趨勢,絕大多數的醫學生將來也勢必會接觸到相關的技術甚至是投入研發,而現階段醫學生們的任務不僅僅是要隨時掌握學習瞬息萬變的新知,同時也需要時刻反思科技發展帶來的醫學倫理問題,唯有把全體病人的健康放在首位,確保醫療科技的使用是符合醫學倫理的,這些醫療科技的出現才有意義。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倪衍玄教授 主編: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楊盈盈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國防醫學院 林錦生委員

編輯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謝明諭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白培英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陳炯瑜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馬偕醫學院周桂芳委員、國防醫學院林錦生委員、陽明交通大學吳貞宜委員、義守大學醫學院梁正隆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陳正文委員、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陳建宇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邱郁淳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投稿須知  投稿聲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