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主題文章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專責教學主治醫師
鄭昌錡

臨床教師多源評量之初探


  隨著醫療的普及與社會大眾對於醫療品質的要求,世界各國皆投注了相當多的資源在醫學教育上。新式的醫學教育理念,已從教師為中心,逐步發展成以學習者為中心。老師們的教學行為也從傳統的課室教學逐漸增添了多樣的新式教學法。投注了諸多的資源在醫學教育上,便需要有客觀公正且能反映實際成效的評量方法。有別於在學校的課堂上課,醫學生進到臨床之後的學習成效已不是紙筆測驗可以呈現。近年來醫學教育領域的學者專家在醫學生的臨床能力評量方面,發展出多元的評量方式,對於學員的臨床能力評量有突破性的進展。然而,在醫學生的教育中佔有相當重要角色的臨床教師是否具備足夠的教學能力?所提供的教學品質如何?是否能達到預計的教學成效?目前尚無完整客觀公平的評量系統可用。
 

  「評量」,在各行各業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有「人」的參與就難免有主觀的成分介入,要做到完全公平客觀的評量有其難處。由多一點的人參與評量或許可以避免個人的主觀,而由誰來評量?也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多源評量,又稱為360度評量,最早是源自工業管理,是從不同角度來觀察被評量者工作表現的全方位評量,藉由整合多方面主觀的觀察結果,最終形成相對客觀的評量結論。其基本架構是由以下幾個角色的評量所組成:(1)自評:受評者自己評量自己,自我評估時,通常可以降低自我防衛意識,了解自己的不足,進而有意願改善自己的缺點;(2)來自上級的評量:由上級主管來執行對於下屬的評量是績效評估中最常見的模式;(3)來自同事的評量:同事之間的互評可以評量在人際溝通以及團隊合作方面的能力;(4)來自下屬的評量:此過程又稱為向上回饋(upward feedback),透過下屬的回饋,知道自己有什麼地方需要加強;(5)來自客戶的評量:對服務業及銷售業特別重要。多源評量的重點不是在於評出好壞,而是透過評量的過程發現被評量人的優缺點,透過溝通、輔導與回饋,改善被評量人的表現與激發其潛能。這樣的評量方式也已用在醫師的培訓,醫療品質策進會早在一年期醫師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中即已開始運用360度評量,評量角色至少需包含臨床教師、護理人員、同儕、病人等[1]。以多源評量方式評量學員的專業素養及溝通能力等面向[2],被認為是較客觀公平的方式,這樣的方式可以考慮用於臨床教師的評量。
 

  若要進行臨床教師評量,需要評量哪些面向?在臨床教師應該具備的角色方面,Harden與Crosby[3]曾提到老師扮演的十二種角色,是最常被提及的基本架構。臨床教師應該具備哪些能力?史丹佛大學所提出的老師必須具備的七項能力Stanford 7,常被引用於相關的研究[4]。在評量老師的教學表現方面,Copeland等學者主張評量老師首重演講能力,強調演講要清楚、有組織性、與課程主題的相關性、主題明確、能促進主動學習、簡報內容清晰易了解等[5]。從文獻中也發現國外有許多用來評量臨床教師的評量表,像是: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所設計的SFDP-26[6],由七個臨床教師應具備的能力發展出來,被許多研究用來做為信效度的檢驗工具[7],其內容是26題與臨床教師教學能力相關的題目,主要是由學生的角度來評量教師。MTEF(Mayo Teaching Evaluation Form)則是從SFDP-26衍伸而來的一個有28個項目的評量表,研究顯示在臨床教師同儕評量中是很好的工具[8]。
 

  筆者以問卷方式調查方式探討了在東亞文化背景下(特別是台灣),哪個角色適合參與評量臨床教師?以及臨床教師的哪些面向適合被評量?透過對本國臨床教師、學習者(醫學生、PGY、住院醫師)與護理師的問卷調查,顯示臨床教師與學習者認為「教學能力」是臨床教師能力最重要的面向,這與西方研究結果強調模範、領導力和熱情形成鮮明對比。不同職類對於臨床教師的看法有些異同,醫師與護理師對臨床教師「個人素質」面向的前五個項目的選擇相同,但在「評量能力」和「課程規劃」面向的選擇並不相同。適合評量臨床教師的角色除了學習者之外,臨床教師本身的自評也受到相當的重視。本研究的結論顯示了要執行臨床教師的評量必須研擬在地化、適合國情文化的評量方式,對於評量者的選擇,除了學習者,也強調讓老師有自評自省的機會。此發現可作為未來研擬臨床教師評量之參考[9]。
 

  在新式醫學教育理念的引導之下,多源評量的概念已逐漸普及於醫學教育之中,隨著對於醫學生所進行的多源評量發展日益完備,接下來可以視需求往教師評量的方向進展。現行的教師評量系統,絕大多數都以問卷為基本的模式,且以學員為評量教師的主要角色。教師表現的良窳其實與學員的表現一樣,包含很多面向。全然由學員來決定教師教學能力的好壞與適任程度,可能失之公允。臨床教師的評量在國內外的醫學教育評鑑中,已成為必要項目,醫學教育資源的分配必定與臨床教師的表現與成效相連動。以多源評量的概念,建構客觀公平,能真實反映臨床教師的教學能力,藉由回饋與溝通評量結果,提升教師之教學能力,也可將評量結果作為教師升等與教師獎勵之參考依據,是未來可以著墨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李石增等著 臨床能力評量指引 第二版 第11章 360度評量 台灣愛思唯爾 2013.04
  2. Joshi R, Ling FW, Jaeger J. Assessment of a 360-Degree Instrument to Evaluate Residents’ Competency in 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Academic Medicine 2004;79(5):458-463.
  3. Harden RM, Crosby J. AMEE Guide No 20: The good teacher is more than a lecturer: the twelve roles of the teacher. Medical Teacher 2000;22(4):334-347.
  4. Johansson J,Skeff K, Stratos G. Clinical teaching improvement: The transportability of the Stanford Faculty Development Program. Medical Teacher 2009;31:e377–e382.
  5. Copeland HL, Longworth DL, Hewson MG, Stoller JK. Successful Lecturing. A Prospective Study to Validate Attributes of the Effective Medical Lecture.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2000;15(6):366-371.
  6. Litzelman DK, Stratos GA, Marriott DJ, Skeff KM. Factorial validation ofa widely disseminated education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clinical teachers.AcademicMedicine 1998;73:688–695.
  7. Williams BC, Litzelman DK, Babbott SF, Lubitz RM, Hofer TP. Validation of a global measure of faculty’s clinical teaching performance. Academic Medicine 2002;77:177–180.
  8. Beckman TJ, Lee MC, Rohren CH, Pankratz VS. Evaluating an instrument for the peer review of inpatient teaching. Medical Teacher 2003;25(2):131-135.
  9. Jenq CC, OuLS, TsengHM, Chao YP, Lin JR, MonrouxeLV.Evaluating Clinical Educators' Competence in an East Asian Context: Who Values What? Frontiers in Medicine 2022, 9, 896822.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倪衍玄教授 主編: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楊盈盈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長庚大學醫學院 歐良修委員

編輯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洪維德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陳維恭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楊朝鈞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馬偕醫學院陳奕全委員、國防醫學院黃國書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廖俊厚委員、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陳建宇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邱郁淳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投稿須知  投稿聲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