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教授
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內科主任
台北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黃惠君
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對推行全人醫療成效之我見
2003年的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對當時次專科蓬勃發展的醫學界,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民眾驚異於原以為無所不能的醫師,也有無法處理疫情,甚而萌生遁逃意念的情形。當時的衛生署集結各界專家的建言,認為這很可能與高度次專科化訓練後,醫事人員缺乏全人照護的理念有關,因此推動了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期許醫師在進入次專科訓練前,能理解並應用全人醫療的照護理念,讓病患得到可補足身心靈缺失的高品質醫療。而在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上路20年後的現在,我們有必要檢視這個訓練計畫對畢業後不分科住院醫師 (PGY)的相關影響,並思考及調整未來醫界及學界在全人醫療方面的訓練方針。本文將呈現歷史沿革及挑戰,並提出建議。
於2003年爆發的SARS,凸顯了當時的台灣在衛生照護及醫學教育的偏頗之處。有鑑於此,當時的行政院衛生署頒布“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規定住院醫師在接受專科及次專科訓練前,須先接受以全人醫療照護為中心的訓練,這就是目前醫界熟知的畢業後不分科住院醫師 (PGY),其目的在於讓醫界新兵養成全人照護的理念及作法,提供優質醫療服務。此方案自 2003年8月起於第一年住院醫師實施,因當時師資及教學醫院相關教學準備緩不濟急,故第一階段先規劃三個月的訓練,內容涵蓋36小時一般醫學基本課程 (包括醫學倫理與法律、實證醫學、感染控制、醫療品質等)及社區醫學、一般醫學內科、一般醫學外科各受訓一個月,讓年輕醫師熟悉常見的內外科疾病的診察、病歷書寫、身體評估及感染控制等基本臨床診療技能,同時增加實證醫學、醫療品質等課程,使其參與和熟悉全人醫療的理念和做法。
由於考量全人醫療訓練的重要性,2006年衛生署將PGY訓練延長至一年,除以上的不分科訓練外,更強化「全人健康照護計劃」,將全人照護一般醫學理念導入訓練期程,內容涵蓋醫學倫理、醫療品質、社區照護、病人安全、醫病溝通、醫學人文、安寧療護等,讓新進的醫師及各職類醫療人員正視多種臨床層面的問題,提供兼具身心靈及社會層面的照顧。其目標是PGY具備由美國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ACGME)頒布的六大核心能力,包括醫學知識、溝通技巧、系統下的工作、從實作中學習及改善、醫學專業精神、及病患照護。而評鑑醫學中心的五大任務中明列 「落實全人照護之醫學教育」的項目,由此可見醫界已確立全人照護對優質醫療的重要性。
不可諱言,對年輕醫師進行全人照護的帶領及指導,在臺灣次專科蓬勃發展的醫學中心,具有相當的挑戰性,因為全人照護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及跨領域人員的合作:在生病前提供正確有效的預防方法、生病時提供以病人為中心之醫療照護,病後更要建立正確、有尊嚴的復健及支持計畫。除了理解病患的病痛外,如何同理病患的心理壓力、家庭負擔,及如何引導其回歸原有的社會角色,都需要反覆進行教育訓練,及從實做中改善。
另一個實際的問題,是現有的教育制度、教師獎勵及健保給付,是否能支持全人照護教育之推動。全人照護的體現與執行,顯然無法單用課堂授課方式完成,相反地,從實做中學習及改善,並將其精神內化為臨床照護的本能,較為實際可行,但這有賴於對尚無臨床經驗的在校生設計活潑生動的互動式教材,以小組討論方式輔以標準化病人的刺激及/或實例討論,而在臨床訓練端,則除了臨床教師外,需要加上跨領域職類人員的參與、引導及合作。而如何突破現有醫學教育的框架並加上合理的獎勵及給付,讓更多教師及各職類人員在原已繁重的工作及壓力下,投入更多心力於此,亦為一大挑戰。
誠然,在PGY訓練制度上路將近20年後的今天,關心醫學教育及醫療品質的各界專家,最關心的問題,還是 [PGY制度是否足以提升全人醫療的品質]?這類研究受限於教學醫院、教師、學員及病患疾病和個別困境的異質性,並不容易標準化、蒐集數據及施行統計,而蒐集施行PGY訓練前後不同世代主治醫師對全人醫療之認知及施行情形,似為可執行之研究。
全人照護的理念和重要性易於被接受,惟執行相當耗費醫事人員的 時間和心力,甚而醫師疲乏至極缺乏正向思考時已無暇他顧,故其常在繁重的醫療業務及次專科訓練中被壓縮或忽略。本文拋磚引玉,期望臨床教師能對這群可塑性最高的醫界新兵灑下全人照護的種子,並永續傳承,造福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