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
黃品翔
醫學教育博士班的學習經驗
就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的期間,受到很多不同形式的教導,從大堂課、小堂教學、問題導向學習,到臨床的病房學習、晨會教學、標準病人問診及理學檢查、模擬生理假人操作等等,一路上感謝很多好老師的引導,但也不免有些時刻沒有頭緒、需要更多的自主學習。一路走來,對醫學院教育越發好奇,曾與同學討論且看到許多問題,包含:大堂課師資差異多而學生到課率低、學校評量學生以考試選擇題為主且常出現考古題、見實習醫學生學習動機不夠強或效率不佳、臨床教師忙於臨床服務或研究可能難兼顧教學、PGY制度在某些醫院角色定位可能像是補充人力而難以全方位學習……。各種問題存在於心裡,卻苦無良好的討論環境或資源可以幫助我思考或實踐如何改善這些問題配套措施,於是默默地觀察,也決心跑遍各醫院環境看看,也參與許多醫學教育研討會,修習「醫學教育研究實習」的學分,寫一篇探討「在共同筆記制度之下,大堂課出席率與成績的相關性」小論文,並於2016年逾巴塞隆納參加歐洲醫學教育研討會參加海報發表。
在因緣際會之下,在線上學習平台Coursera修習University of Michigan開設的Instructional Methods in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並且在師長的鼓勵下,申請榮陽獎學金以攻讀醫學教育學位。我希望能由學生的角度出發進行研究,抱持著攻讀博士的決心,將歐美英的醫學博士教育學程都聯絡了一輪,然而他們都希望我先讀完相關碩士學程之後再申請,唯有澳洲的新南威爾斯大學Professor Boaz Shulruf在看過我的小論文與海報後,表示歡迎我直接去攻讀博士,雖然學校審核我的大學成績單後認為我並未具有研究能力,需要從Master by Research入學,但在中間可以在發表期刊文章後轉攻博士班、已修學分皆採認,於是我在2017年於PGY受訓告段落後即前往澳洲雪梨求學。
澳洲學士學位(Bachelor)一般為三年,如果名列前茅的學生可以選擇再多讀一年並做研究寫小論文拿Honour的頭銜,在許多的學門可以從Bachelor with Honour逕行攻讀博士學位,而博士通常於三至四年間畢業。若是一般的Bachelor或非此學制的海外學士畢業生(或是不須寫論文的碩士畢業生),可以選擇實作路線比較高的Master by Coursework,以修課為主而不一定被要求寫論文、兩年畢業;若是一心想走研究路線,可以走Master by Research,兩年畢業後可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或是在修習期間發表期刊文章、撰寫具有博士維度的研究計畫書、並且研究進度足以在四年內完成博士論文的條件下,可以轉博士班;此制度是為了確保該生有足夠的研究能量執行博士研究,並且能在三到四年的時間內完成學位。
Master by Research與PhD在修業期間不需修習課程(但可申請旁聽),每年都有一次Annual Review,由該學院的其他五位教授來了解學生的研究進度與師生關係,若進度不佳則視情況需要於三個月或半年內再進行一次Review,若審核結果不理想,輕則從PhD降為Master by Research、重則不建議繼續就學;另一方面是了解師生關係,會分別請指導教授和學生離開房間進行訪談,若關係不佳則由學校主動介入更換指導教授。台灣博士班的檢查點為博士候選人的筆試與口試,需要先修習足夠課程學分才能進行;而澳洲每年都有檢查點,我的第一次Review順利通過(仍然為Master by Research),第二次Review同時提交期刊文章和轉PhD的計畫書、確立我成為博士候選人(PhD candidate),第三次Review則確定我的進度順利即將繳交論文;而我2020年9月繳交論文後就等審查結果、修改論文,不需要繼續繳交學費。
另一個與台灣博士班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審查方式,台灣博士需要經過畢業口考,而澳洲雖然有Annual Review也是需要報告與備詢、但不是相匹比的口考;相反的,澳洲博士論文需要經過兩位校外相關領域的教授審核,如同期刊論文一般也有major revision等等的信件往來,兩位評審分別給我further work和minor revision,經過辛苦的修正後給予通過,因此繳交論文後多等了半年,從求學始共約三年半的時間於2021年3月獲頒博士學位。學校會建議將論文內容發表,可以在繳交論文時說明哪幾篇發表的第一作者期刊文章作為論文章節的替代(in lieu of chapter),但並未限制需要發表才能畢業;指導教授也非常鼓勵投稿,畢竟是「已受同儕審查」的內文,可能會減少審查教授的負面評論。
我的研究問題始於想知道什麼是有效率的臨床教學、醫學生如何觀察臨床教學、以及什麼樣的因素會影響醫學生的教學評量,於是訂定研究主題:醫學生對臨床教學評量的跨文化比較。首先用統合分析(meta-analysis)找出臨床場域中16個有效率的教學方法(如精熟學習、學習目標設定、小組教學等等),並應用這些教學方法設計具信效度的教學評量,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驗證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測量不變性(measurement invariance)等等的統計模型建構問卷:Student Ratings in Clinical Teaching (STRICT)。此問卷再配合其他的文化維度量表(個人主義/集體主義、不確定性規避、權力距離等等),利用線性迴歸分析(linear regression)了解不同的文化特質對學生認知教學的影響,例如集體主義的華人學生對於團體相關的教學活動感受比較深刻、而個人主義的歐美學生對於教學效率與高效學習比較敏感等等。從我的研究中,發現以學生為中心設定學習目標是實證最有效率的教學方式,比起傳統的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更有啟發性;而東西的文化差異反映在團體教學與個人學習方法,恰巧能證實為何問題導向學習有地域文化及個人特質的差異,更能知道如何因材施教。這些研究成果除了可應用在跨文化比較、對於國際學生的了解以外,可以將我的問卷應用在醫學院與臨床學習場域,有助於增進臨床教學的效率,也能實證評量臨床教師的教學效率,進一步肯定認真教學醫師的努力。
除了研究以外,我也積極地參與新南威爾斯大學醫學系的各項事務,包含擔任課堂助教、研究助理、醫學系入學面試官、協助醫學系學生執行大四的個人學習研究計畫,在這過程之中與醫學院的交流更加深入,漸漸地成為他們的一份子,與系所人員同甘共苦。我藉此機會邀請陽明與北榮的師長與新南威爾斯醫學院交流,促成新南威爾斯大學分別於2018年6月、2019年11月與台北榮民總醫院、國立陽明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也分別與此兩機構共同執行院內及科技部研究計畫。這些計畫延續至畢業後仍持續進行中、不受疫情延宕,唯機構間的拜訪暫歇,待疫情後重啟。或許是因為我持續與新南威爾斯大學保持密切的合作,因此校方願意給予我客座副講師(Adjunct Associate Lecturer)的頭銜,讓我能繼續維持國際合作,延續博士班畢業後的能量持續在醫學教育奮鬥!
攻讀博士班的時間點因人而異,主要有三大類醫師:大五接受臨床訓練前保留學籍、醫學系畢業後在分科住院醫師訓練前、以及專科醫師訓練結束後,這些途徑受到是否有獎學金及家庭因素而影響就讀的時間點,同時也需要考量是否能夠維持博士畢業後的繼續研究深造。我個人在不分科住院醫師訓練後出國,獲得博士學位後繼續於台北榮民總醫院接受內科住院醫師的訓練,同時間因為牽線的跨國計畫能繼續進行醫學教育的研究和服務,雖然這條路辛苦但十分值得。雖然學習經驗無法複製,但希望我的分享能給有意願出國攻讀博士學位的同仁一些新的想法,也很歡迎再進一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