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精神科
林皇吉主治醫師
教師心語之學生輔導經驗談
「老師,我…我很痛苦,想要找人說說,但…你不可以用異樣眼光看我喔!我也不想這樣啊…」A同學滿臉倦容且雙眼布滿血絲,原本欲言又止的他,經由我再三的保證後,終於提起勇氣說出讓他煩惱許久的事,且透過耐心傾聽與情緒上的安撫後,他漸漸冷靜下來並說他需要再想想怎麼做,而我也表達若有需要可再與我預約晤談。
由於我的工作場域是在大學附設醫院裡,在執行學生輔導工作以及提供學校教師與輔導人員之諮詢上,多了精神醫療背景與轉銜附院精神醫療的資源,因此在學生的心理健康風險、危機事件等等,校方人員常常誤以為只要能夠轉介給我,一切就功德圓滿了。
然而學生們的生活輔導與心理風險處遇,單靠一己之力是不夠的,它需要的是良好的團隊合作。舉凡班級同學、導師、校安人員、心理輔導組的諮商心理師等均是支持同學在校園能安心穩定生活與學習的重要成員,而學校的完善輔導與風險預防/處遇機制,更是保護同學與校園安全的重要防護網。因此,我想我能夠做的便是與學校的其他成員們一同合作,適時地給予學生們支持並陪伴他們度過眼前的難關。
在輔導的原則與技巧上,萬變不離其宗,就是「建立關係,有效溝通」。每個人總會遇到人生不順遂的時刻,而什麼樣的人會讓你想要傾訴滿腔的惆悵跟委屈?我想,要成為一個讓學生願意信任、願意傾吐心事的第一要件,就是建立和諧一致的關係(establishing rapport)。
在synopsis of psychiatry,9th edition (Virginia A. Sadock and Benjamin J Sadock, 2003) 中提到建立良好輔導諮商關係的要素:包含先讓彼此放輕鬆(putting interviewee and interviewers at ease)、找出學生的痛楚並表達關懷與慈悲(finding interviewee pain and expressing compassion)、評估學生對自己問題的理解與看法,建立同盟關係(evaluating interviewee insight and becoming an ally)、展現專業(showing expertise)、建立權威(establishing authority)、在具同理心的傾聽者、專家與權威三種角色取得平衡(balancing the roles of empathic listener, expert and authority)。在這當中,大家一定會對「建立權威」這件事,有所質疑:現在的學生厭惡權威、抗拒權威,如果老師們表現的高高在上,只會徒惹反感,又怎能建立良好關係呢?其實「建立權威」,可以解釋為「信實」與「擔當」的表現。學生們一定期待他的輔導人員,是一個言出必行,信守承諾的人,而不是一個花言巧語,輕諾不實的人;學生們亦希望他的輔導人員是一個勇於承擔,負責任事,而不是一個虛應故事,推諉塞責的人。此外,另一個大家常常會有誤解的,就是同理心(empathy)的展現。在精神科會談技巧(Shawn Christopher Shea, 2004)一書中提到,同理心是一種正確體認另一人當下的情緒狀態與內在心理轉折,但仍保有自己情緒自主的能力。大家往往會把同理心與同情(sympathy)與認同(identification)混淆,而在體認同學當下的情緒狀態與內在心理轉折之外,繼續耽溺在這種感受,甚至迷失了自我,全盤接受同學眼中對於自身家庭與校園班級人、事、物的看法,進而偏袒同學的立場,想要為同學代言、發聲,並覺得需要擔負起同學的人生,為其擺脫當前的困境。在校園輔導的志業上,對於同學熱血熱心的付出絕對是值得尊敬與讚賞的事,但過度且盲目的同情與認同常會落入不利於協助同學解決問題的困境,如心力耗竭(burn out)與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
當我們可以建立好和諧一致的信任關係,接下來就是如何掌握晤談的技巧,進行有效溝通。我們都有自己的成長背景與處世原則,每個世代間也有價值觀上的差距,我們有時不自主就會想用自己的人生經驗或信條,強加於同學身上,當然出發點是希望同學少走冤枉路、為同學設想。但如果被同學解讀為倚老賣老、食古不化,或被認為老師已有既定的成見,同學可能就會關閉溝通大門,或者 “揣摩上意”,只說老師想要聽的,這絕對不是老師樂見的。因此,有效的溝通,首賴管道通暢,因此,老師要能以開放與接納來面對同學的問題,並不帶批判、責怪的態度與同學互動。第二個關卡,就是如何讓同學願意自我揭露,充分說明遭遇的困難。透過認真的眼神關注、開放式的提問、反映式的傾聽、到位的歸納總結、澄清反詰自己從會談中獲得的訊息、肯定同學自我揭露的勇氣與面對問題的決心等等,都可以強化同學想要一訴衷腸的起心動念。應避免位階角力與爭辯、強加自己的觀點予學生、滔滔不絕地說教等等之狀況。
輔導人員像一面鏡子,主要的角色是詳實地映照出同學當前面臨的問題,讓同學可以看到自己的問題,產生改變的動機,並知道如何逐步調整與進步。作為精神科醫師與輔導老師,最常被問及的是:聽了這麼多人吐苦水,會不會自己也會覺得疲乏、崩潰?的確,當你投入心力去協助他人面對其心理困境時,常常會有被掏空的感覺,亦需要自我沉澱的片刻。如何能夠在一波波同學的情緒浪潮中,維持熱情、保有自我,有幾個原則是可以掌握的,包含:
整體而言,教師應在校園諮商輔導的時間與空間,運用技術,竭盡所知所能,與學生建立關係、充分溝通,讓學生產生希望,並對自己的問題與解決產生信心與方向。從事諮商輔導的老師們,最大的成就便是看到學生在自己的陪伴與協助下,獲得正向的改變,平安順利地完成學業並邁向人生下個階段。然而,我們並非是萬能的且每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不可能揹負同學們的人生,世事也無法盡如人意,有時用盡心力,結果還是令人遺憾,但是只要能夠透過自我省思,把當中的歷程與經驗,累積並修正自己的輔導知能,並作為日後諮商輔導的基石,就是個百分百恪盡職守的好老師了。
最後以倡立人本心理治療(Person-centered therapy)的心理學大師Carl Rogers的一段話,與各位戮力從事諮輔工作的老師相互期勉: 「治療師的角色,並不是在做為指導者提供個案解答、建議與分析,而是展現準確的同理心、非佔有的溫暖與真誠,來為自然的改變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