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外科學教授
王森稔醫師
白袍之後
又到了各醫學院舉行白袍典禮的季節,擔任醫學院主管期間,每次受邀上台給即將進入臨床的學生勉勵時,總是絞盡腦汁希望用不同的、貼切的論點,讓這群孩子們了解「加袍」這一刻的意義。一次演講的內容,引起在場師生的共鳴。
「…白袍的意義在那裡?有一句話說「人如其名」,各位同學都是父母親掌心中的寶貝,各位生下來的時候,不論是請算命師也好,或者是專業老師也好,父母親總是想辦法要給各位取個好名字,內心所殷殷期盼的,就是嗷嗷待哺的各位能夠在這個名字的庇蔭保佑下,順利學習成長以期將來能有個很好的成就;然而,長大後,我們卻慢慢發現,這個名字能夠帶給各位什麼似乎已經不重要了,反倒是,你們的成就逐漸擦亮了你的名字,而你們的態度以及人生觀重新塑造了周遭的人對你的名字的定義。加袍的意義在那裡?我認為也是如此的。對於醫師,白袍代表了專業、代表了責任;對於病患,白袍代表了溫暖、代表了希望。青澀懞懂的各位,即將從課堂走進醫院,醫院的學習完全不同於教課書的知識背誦,面對著不同資歷的臨床教師、各職類的醫事人員、以及充滿不確定性的病患及家屬,如何從這些日常互動中學習,似乎是滿滿的挑戰。今天師長為各位加袍後,這身白袍將暫時罩住各位進入臨床時的緊張和不安,給予來到病床邊讓赤裸裸的病患給予同學們學習的通行證。我相信,隨著各位的努力以及臨床專業陸續的到位,未來的你們將各自重新且充分地詮釋罩在各位身上的這身白袍。各位同學,今天師長即將在各位身上罩上白袍,相信多年之後,這身看似平淡的白袍將因你們而不同。…」
台灣醫學教育不斷的演進,我學生時代時只有第七年實習醫師才能開始接觸病人;後來有了見習醫師制度後,醫學生提早一兩年進入醫院,不過當時的學習雙手大多放在口袋只侷限在臨床觀摩,而且不時要回到學校課堂上課;慢慢的,醫學教育開始器官系統課程整合、課堂及臨床課程明確分開、以及七改六學制改變等,讓白袍典禮的意義更加深遠。確實,病床邊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病床邊的學習也才是最實際有用,穿上白袍之後就是宣告一個醫學生真正醫學之路的開始。
「 …各位同學,進入醫院將真正開啟各位的醫學之路。我認為所有的醫療行為開始於醫病之間的溝通,如何做好醫病互動,有兩個方向給各位同學期待你們努力前進:首先,開始學習和病人對話。有效治療有賴正確診斷,正確診斷有賴充分的病史詢問。如何做好病史詢問?首要條件即是用病人聽得懂的語言。國語雖然是通用的語言,若能因不同的病人使用他們日常溝通用的方言,例如台語或客家話,將能更精準得到疾病的進展過程。然而,我的經驗發現大部分的醫學生們是不懂這些方言的,更遑論用方言來描述病人聽得懂的醫學名詞。同學們請務必記得,病床邊是最好學習的場域。其次,試著學習傾聽病人的聲音。疾病造成病人的痛苦,然而如何正確描述身體的苦楚,對大部分的病人來說是有困難的,唯有耐心及用心傾聽病人且適時誘導他們描述的方向,才能正確掌握診斷前的疾病史以及治療過程中的病程變化…」。是的,把握每次病床邊的機會,學習如何和病人對話以及耐心傾聽病人的聲音,絕對是漫漫醫學之路的基本功夫。
白袍代表實際接觸病人的開始,白袍提醒每天醫師的職責。白袍是專業、是使命、是希望、是溫暖。白袍典禮上,「加袍」儀式像是為新生兒取個好名字,期待他在祝福中成長茁壯;相信多年以後,當各位同學一個個變成獨當一面的專業醫師時,這身白袍將因為各位的成就而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