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呼吸治療學系
陳秀玲副教授
教師心語:老師的驕傲與滿足
自己的成長過程,有許多的老師幫忙,才能造就現在的我,尤其在我付不出學費的國高中時期,有我的導師們相助,這對一個家境不好但想力求上進的孩子而言是多大的恩惠呢!而如今我有幸在大學擔任教職,我決定要以栽培我的導師們為標竿,努力培育學生,幫助學生。
要說我的教育理念為何,我想就是孔子所倡導之「因材施教」及「有教無類」。我認為每個人都有其特質及個性,老師應能因應每個同學的特質及個性,給予不同的教導方式,而達到有教無類的境界。老師也應要有耐心陪著同學成長。我認為,教學是「相長」的。在陪著同學成長的同時,他們給我的挑戰與回饋,也令我跟著大家一起成長。
我的專業是醫學,執教的科系為於醫學系及呼吸治療學系。這是實務導向之系所,我們賦於學生的責任是成為在臨床上能夠獨當一面且正確地拯救病人。所以我相當強調實務操作。於課程設計,除傳統的大堂課講述講堂式教學外,另於課程導入擬真教學及討論,希冀藉由有電子模擬新生兒的實際操作及呼吸器之實際演練等課程,加深學生之印象。在帶領實習醫學生及實習呼吸治療師的時候,也要能因應每個同學的特質及個性,給予不同的教導。
在醫療領域的臨床工作注重快速的反應思考,所以我也重視邏輯推論思考能力的培養。像是以Team based learning及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學,作為邏輯推論的練習,以強化快速思考的能力。而以案例說故事方式,強調疾病表現與病人家屬的溝通,是我經常使用的手法。因為醫療領域的課程內容有時艱澀難懂,將實際案例以說故事的方式在課程中分享,同學一方面感受到故事的張力,一方面也習得了相對的課程內容。常常在同學畢業後的會面聊天,談論起來的仍是多年前老師曾講過的故事呢!
而以身作則,成為學生學習的典範(老師在作,學生在看),是我最重要的教學理念。並且站在學生立場來思考,找出他們想要或可接受的方式來教學,以期心服口服。
最讓我感到不辱師者使命,是在學生成為醫者後在醫療處置上,不忘人性的溫度。例如我在新生兒加護病房成立的「天使守護室」,讓成為天使的新生兒能在爸爸媽媽的擁抱下,離開。也讓爸爸媽媽在對新生兒最後的擁抱中,讓傷痛轉化成對未來的期待。而我的學生後來在小兒急診工作時,遇到類似情境,亦在吵雜旁亂的急診室,找一個能讓父母再次擁抱仍有餘溫的孩童。
在進入大學擔任教職的這幾年,學生們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對於他們,我總是慈愛多於責罵。上課打瞌睡時,是以說有趣的故事來喚醒他們。報告寫不好時,逐字修改,並加註解。他們心情不好遇到挫折時,我會坐下來與他們談談並傾聽,同理他們,並導引正向思考或是轉念。要說有什麼特別難忘或感人的事件,好像也沒有特殊張力的故事。然而,教育就是在生活之中,平實而無華的流走。。。在生活之中,我們需要平衡、和諧及成長,而這也就是教育的意涵。我的家人總是擔心我作太多的事了,他們說:你難道不能只是當個醫生就好,為何還要擔任醫學大學的老師?但,所有的專業都需要傳承。經由老師們經驗的傳承,能使”學習曲線”縮短,將使在醫院的病人們獲得良好的醫療照護品質,而造福社會。那是我生活中的大確幸。未來,我希望能堅持下去持續走在醫學與教學並行之路。這並不是一條輕鬆的路,但拉拔年輕人成為在第一線搶救生命的醫療人員,是給這個社會重要的支柱,也是我們後半輩子幸福的保証。
身為一個老師,我私自以為,教育不是用說的,而是在生活點滴之中發生,在學生的記憶中埋下成為助人工作者的感動,隨時間荏苒,留下我們身為老師的驕傲與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