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醫學系108s級
紀宜均
安寧療護居家見習有感
今年三月,大五的內科實習前,我進入一段與其他科別訓練不大一樣的臨床課程—安寧療護全人醫療。見習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安寧病房見習、安寧居家見習、安寧照會見習。雖然見習時間只有短短一週,卻讓我從不一樣的角度看見「疾病」與「死亡」,給我更深刻的「照顧」概念。
其中一天,課程安排我們隨著居家護理師做居家探訪。一早七八點,幾個小克拉克撐著惺忪的雙眼出現在集合地點時,居家護理師學姊們已經把頭髮紮起,各個精神奕奕地拉著行李箱準備搭上事先預訂好的計程車,讓我不禁聯想到小時候最愛看的霹靂嬌娃或飛天小女警出任務的感覺。我們這群跟屁蟲一個個被學姊領走,跟著一起出任務。
我和學姊一起搭著計程車向南去訪視病人。印象最深刻是一位罹患Glioblastoma的病人。病人是六十多歲男性,已長期臥床,主要照顧者是病人的妻子。在前往這家庭的40分鐘路程中,學姊先向我簡介了這家人的背景:病人以前做金融類工作,家境小康,妻子文化大學家政科畢業,兩人皆有大學學歷,育有三個兒子。原本就是這樣平凡的小家庭,卻在病人罹病後,每況愈下。投資失利加上昂貴的治療費用,這家人曾欠債至七千多萬,將能變賣的財產變賣還完後仍有不少欠債。目前大兒子患有重度憂鬱症,小兒子智能障礙,唯一有生產力的二兒子長期在泰國工作。家中主要經濟來源只靠妻子做做家庭代工,平時吃食是妻子種點菜,足夠夫妻倆些微溫飽自給自足。
一進家門,裡頭昏暗、堆著各種雜物、可以看到成堆的眼鏡框(病人妻子的工作是去工廠拿一些鏡框回來印字)。病人就在稍微靠裡的一間小房間安靜地平躺在床上,房間傳出安寧的佛教音樂。如果不是音樂正在播放指出時間的流逝感,整個畫面像極了一張定格照片。
一踏進這家門時,我不禁問自己,什麼是希望、這家人的希望在哪?原本的經濟支柱已倒下,病痛纏身、負債累累。有些人在這一代已經看不到讓生活更好的希望,尚能指望下一代,但三個兒子兩個沒有經濟能力,一個已經消聲匿跡。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佛教靜心音樂在房間裡迴繞,是安寧的,也死寂的。
學姊是個活潑的人,邊拉著行李箱進門邊和病人妻子聊聊近況,自進家門嘴巴沒停過,吱吱喳喳為那寧靜的氣氛增添了一點生氣。她邊打開我一直很好奇的出隊聖品行李箱,裡頭塞滿各式醫療耗材(尿管、空針、紗布等等)和意想不到的衛生用品(沐浴乳、洗髮精、護膚用品等等)。
我幫著病人擦澡,學姊擦半邊我擦半邊。自己動手為病人服務的感受和只是在旁見習完全不同,我學著學姊的動作,幫忙倒水、感受水溫、用乾洗澡搓洗、用毛巾擦乾、塗乳液、為病人擦臉……剛開始怕怕的、拙拙的,但感觸是很深的。感受到病人的體溫和肌膚的觸感,真的確切感受到這是一個人,活生生的人,不是一幅畫,也不只是躺在床上的病人。
當邊塗著乳液,學姊驕傲地説:「你看看大哥皮膚多嫩,被我們搓得都不太會有那種角質堆積的ㄒㄧㄢ,比很多人皮膚都好!」當我照指示拿毛巾準備敷敷病人的臉時,覺得溫度有點高,但學姊立馬說:「沒事,大哥喜歡熱熱的這樣擦臉。」她似乎了解病人的每個喜好每個習慣每個小動作,用心付出,同時從中獲得了很多滿足感與成就感。
跟著安寧居家到社區,看見以病人為主體的照顧方式。當生命臨終,在意的並不是病痛能不能好起來,而是心靈上的滿足:能被關心、被善待、被尊重、被照顧。且不談安寧或是長照的現實需克服的層面,學姊用行動讓我看到什麼是關懷和同理心,給予之前先去了解病人的心裡和背景,理解病患的需求。
疾病的診斷與預後不是醫療的終點。期許未來的我能更謙虛,心更細一點,行事柔軟一點。願一生謹記:看一個「病人」,不能只看「病」,也要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