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總醫院 胸腔外科
黃敍愷醫師
手術室教學經驗分享
學習環境改變
在手術室內的教學是外科系很重要的活動,但由於臨床人力不足以及工時制等影響,較為繁重的科別常常無心力也無動機參與並投入醫學生的教學活動,主治醫師及住院醫師團隊為顧及病人安全,醫學生參與實作的機會也逐漸減少,傳統師徒制教學方法相距甚遠,學習成效相當依賴學生個人本身的積極度。
教學的困境及需要滿足的訴求
在2016巴賽隆納我根據學生問卷調查所報告的海報內容調查顯示,學生其實想多加參與手術教學活動包含實作上手術台,但是某些手術排程繁多,時數冗長或是人力吃緊的科別會有忽略教學活動甚至把學生當做人力安排一些庶務的情形,更造成學生不願意選修此科別或是興趣缺缺,進入惡性循環。
在調查中,最希望得到補強的教學依序為:手術相
關知識,如適應症或是可能併發症;手術相關解剖構造;影像學之判讀;實際操作等四大項目。
我根據本科目前的作法建議的補強方法有以下幾點:
利用零碎時間
在病人接受麻醉導引、氣管插管,硬脊膜外注射導管置放,或者是接送病人手術室清潔的間隔,都很適合簡短的閱片教學或是說明手術將進行的內容,我也常順便講解雙腔氣管內管實施單肺通氣的模式,或是胸瓶水下引流的構造及理論。
導入手持智慧裝置及影片教學
在平時本科就收集常見指標性手術或基本手術技巧的影片,並上傳到數位平台或YouTube,在進入手術室前,提供學生以智慧手機或平板讀取QR code後,即使是離開醫院下班時間也可進入無所不在學習(ubiquitous learning)的環境,提升自主學習的便利性及學習動機。在影片中無法理解的疑問,提出來跟老師請教會更有效率。
妥善運用內視鏡手術的優勢
目前由於影像系統的進步,不論胸腔腹腔關節腔都可運用內視鏡來實施手術,甚至機器手臂還提供立體視覺及十倍放大效果之影像,比傳統只有主刀及第一助手才能看見的手術範圍更有優勢,學生跟主刀者具有同一視野,,由於跟大體實驗室的切口不同,更適合做臨床手術解剖的教學,在不危及病人安全的情形下,建議可以先檢視同時觀察重要的解剖構造或器官組織,並在分離血管或淋巴等每一步驟進行解說,隨機測驗學生或是對照圖譜都是提升參與度很好的方式。
住院醫師擔任教師
總醫師與資深住院醫師都是臨床的人才庫,在教學醫院中也是跟醫學生相處時間最久的人員,由住院醫師擔任教學任務,除了可以減少主治醫師的負擔,也是檢視住院醫師訓練成果的好時機,本院外科部每季有評選教學績優的住院醫師,定期給予頒獎及列入升等評估,也提升住院醫師教學的動機。
以學生為中心
不論任何科技工具手段只是學習的輔助方式,實際上還是要考量學生的需求,本院外科學科有評估並找出教學困難的科別及教師的問卷機制,在教學成效評估會議充分採納學生委員的意見,交由資深同儕輔導並精進,以補足新進及困難教師的不足。外科老師若能夠時時把教學融入手術室活動之中,在不危及病人安全的情形之下,就是提升教學成效最適當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