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四年級學生(M112期)
詹博凱
志願服務與醫學教育─我的柬埔寨經驗
志願服務與服務學習:與柬埔寨邂逅
為培育具有人文視野與關懷的醫師,醫學教育裡也十分重視服務學習,我所就讀的國防醫學院,亦從民國92年起在校內舉辦服務學習的課程,並於101年更名為生命教育與倫理實習。
在學校的四年內,我參與了這樣的必修課程,從低年級時單純的參與者,到高年級後更深入去了解並成為積極的推廣者,對我來說這些已經成為我自身醫學養成教育裡不可或缺的一塊。而大學的這一切,要從我大二的國際志工服務經驗開始說起:
「我一直都認為志工的意義不在他做了什麼,而是做事的目的、態度和過程。……學生團體有學生團體的極限,會有人質疑我們只是假國際志工之名行國際旅遊之實,我自己也常常會有這些懷疑:為什麼我現在在這裡?為什麼我在柬埔寨志工團呢?明明沒辦法做什麼,我是不是也成為只是想出國看看那些落後地區的自私的人呢?」
(2014年3月9日 起心動念)
大學期間我投入的第一個服務,是參與了柬埔寨國際志工。其實當時的自己思考很久自己為何出發?究竟我是為了想替當地做什麼?還是只是像高中一樣想跟大家做一樣的事?然後去體驗人生拓展視野?這些困惑一直埋在我的腦海裡,甚至到服務結束,我還替自己的這趟志工旅行找了一個看似合理的解釋:
「如果做志工獲得的學習比付出的更多,那豈不是本末倒置」……如果因為志工本身的學習性看似高於服務的效果就覺得不應該做,那我們就失去了實際練習如何服務他人的機會?所以,我會認為,志工本身的價值和善意的傳遞,就是我們做志工的正當性,他讓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如何正確「服務」和「幫助」,我們不只是幫助他人,更幫助我們找到自己價值和方向
(2014年8月26日 第一年出團心得)
老實說,我們在當地的服務真的是被需要的嘛?醫學院的學生不外乎就是帶小朋友營隊,做做衛教、教洗手刷牙,即便我們團隊一直強調走入社區進行問卷家訪,其實也都缺乏專業設計與評估,我們匆匆來到又離去,到頭來我們所做的志工,終究淪為所謂的一次性服務,而我當時所謂的「服務的正當性就是志工本身的價值和善意的傳遞」,便顯得多麼可笑與無知。
當我們自以為國際服務成果豐碩,卻沒注意到的是,當地為了我們興建了西式廁所,還把外膳請入村莊內替我們準備三餐,甚至裝上了電熱水器讓我們不用跟當地人一樣洗冷水澡,特別安排小朋友讓我們有對象可以上課,校長還被要求陪我們睡在學校避免宵小作祟……當地對待我們,其實是極度的包容,因為對他們來說,有人願意來到這裡並給予陪伴,都彌足珍貴。
烈(化名),是我們的中柬翻譯,身子佼小的他,是從去年就來協助我們……而不當翻譯的時候,烈在暹粒的一間酒店擔任經理職,賺的薪水遠比來當我們翻譯來的多……我們不解地問他:既然薪水比較低,那為什麼他還願意來做我們的翻譯呢?烈低著頭靦腆的說,他希望他來除了擔任翻譯,也能回饋幫助自己國家的人,我們來柬埔寨做志工,他希望他也能幫上一點忙。……有時,我會覺得很愧疚,因為我們來做的志願服務,就連我們自己都不確定是不是真的能真正幫助到當地人?而當地人對我們的信任,又或者這樣包容與協助我們,我們真的有符合他們的期待,也符合所謂志工的精神嗎?烈捨棄高薪的工作來擔任我們的翻譯,在我心中,他的「志」甚至比我們更篤定也更踏實。
(2015年8月19日 第二年出團心得)
兩年來持續投入,我才意識到我們一直都在用「自我感覺良好」的方式提供服務,並未真正了解當地的需求是什麼,就連來協助我們的當地翻譯,都還要更清楚他為什麼在這裡。當我們打著學習的名號進行服務,這樣我們真的是在幫助當地,抑或只是透過「服務」來替我們的自我收穫求個心安理得?
與人類學邂逅,找回服務的本質,重返柬埔寨
那些年柬埔寨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對當地的不瞭解與無知,第一年服務回國後為了更了解我所服務的國家,我閱讀了劉紹華老師的作品《柬埔寨旅人》,才突然發現居然能有人以如此貼近當地人的視角去描述他們,而我也是後來才知道,原來這門學問就是人類學。
自那時候起,我便閱讀了許多報導文學或是人類學家的民族誌,以及許多志願服務者撰寫的服務經驗分享,深化我對於服務場域的認識。104年第二次服務回國後,我也花了許多的時間在自我的累積,除了參加在政大舉辦的人類暨民族學年會,發現了人類學在醫療及公共衛生裡扮演的角色;自己也決定了要學習柬埔寨文,恰好那年永和的燦爛時光東南亞書局甫成立,提供了我學習東南亞語言的機會與開始。
我回想著,大概在四五月書局開幕之初就有在臉書上關注消息了,因為一趟國際志工,讓我對東南亞的風土人情有著極深厚的情感與關心──這一年來我體會著吳紹華老師的《柬埔寨旅人》、來到阿潑的《憂鬱邊界》和賴樹盛大哥的《泰緬邊境》看了看、秤著凱博文的《道德的重量》,七月時,再次前往柬埔寨,也看著蔣勳的《吳哥之美》,每一次都讓我對東南亞,對微笑的高棉,以及人類學的近距離觀察有了極高的興趣。漸漸的,我也聽見心裡一個深切的渴望:「我好想學柬埔寨文。」
而剛好在網路上看到了書店的消息,六月時也第一次開設了柬文班,可惜當時的時間無法配合,但從那時開始我便一直關注著書局的消息,希望有朝一日能到書店晃晃,甚至報名他們的語文班。我好希望能有一天,也能坐下來和當地的老朋友聊上幾句,更期盼可以了解孩子們的童言童語,究竟是想要表達什麼給我聽。
(2015年09月07日 日記)
如同人類學家在進入田野時的初衷,如果我們試著學習當地語言,那會不會就能更了解他們些?人類學的視野,讓我了解到了服務的本質,是要從當地人的觀點與需求出發,而不是帶著成見與期待到當地期待他們接受。也約莫是這個時候,一位老師問了我:「你想不想再去一次柬埔寨?」學校的課程僅安排至三年級,爾後便沒有時數與要求,再次前往,意味著要利用我個人的寒假假期,是真正的志願。思索並與家人溝通後,上學期結束的那個午夜,我搭上亞航的飛機重返微笑的國度。
進暹粒機場海關的時候,我用所學的柬埔寨文與海關小姐溝通,從眼神裡我看得出她的驚喜與感動:原來有人願意學習我們的語言。這次出發並非以服務為目的,但仍安排參訪一些當地機構,也回到這兩年的服務地點,與小學校長及醫護所主任進行需求評估與討論,並將這些觀察與紀錄帶回台灣給今年要來服務的學弟妹們參考,但多數的時間,是讓自己好好看看這我來了第三年的國家,並試著體會當地人的生活方式與氛圍。
坐上杰的車,他一如往常掏出口袋裡的手機撥給福,原來今天福的團比較早結束,所以他回家休息一下後又和杰帶我出來晃晃。「我們去吳哥」在一串聽不懂的對話後杰拋出這句,我有點驚訝,但也同意地點點頭,我們便驅車往小吳哥的方向前進。和福在半路碰頭後,杰下車把安全帽給我,「你騎」,杰說,並用一個邪惡的表情看我。全罩安全帽半掩了我的臉,福和我們一前一後,杰向警衛揮揮手我們便順利的進入吳哥。
「讓你看看這邊我們這個年紀的年輕人都到哪裡」,這時我才意識到,原來我也變成當地人了。
(2016年2月14日 旅遊日誌)
福和杰和我年紀相仿,是我們這兩年在當地的翻譯,這次回來就像是見老朋友一樣,竟是如此自然而熟悉,也還記得那時,杰跟我說了一句話:「下次不要來工作,來玩吧!」當下的心情滿是激動與感動,我從來沒想到自己能有機會如此接近當地,能如此被接納,我何其有幸。
反省再出發,國際事務暨服務學習辦公室成立
回顧自己參與柬埔寨國際服務的兩年內,學校對於這門「生命教育與倫理實習」的課程,其實並沒有太多的輔導與教育過程。在出發以前,生命教育與倫理正課並未納入志願服務該怎麼做的內容,反而著重在其他醫學倫理的討論,而學生也沒有人可以討論他們的服務計畫,究竟服務計畫是否符合當地需求與公平正義也無人能評斷,僅能靠學長姐的經驗傳承;實習期間,學生自發或被安排到機構後,替不同的族群提供勞力或精神上的服務,卻鮮少有老師帶領學生去思考過程有遇到什麼問題。
許多細節其實都有可以改善的地方,所幸校內的幾位老師的觀察與推動下,在我大四這年,一切有了新的開始與作為。
104學年度,學校成立了國際事務暨服務學習辦公室,開始將這個課程納入重要的輔導對象,並且成立的校級的服務學習委員會,由校長帶領各科系的師長們一同重新檢視這項課程的意義與價值。而我自己也以工讀生及志工的身分在辦公室裡協助各項事務,除了舉辦許多志工培訓的課程,讓學生在出發前能有最基本的認知;也積極在校內推廣跨文化的認識,以辦公室名義籌辦非洲與史瓦濟蘭文化主題周,並輔導學弟妹籌辦印尼文化暨移工議題系列活動。
因為辦公室的出現,逐漸改變了校內對於做志工的心態與想法,由原本被動接受指派,到現在可以試著去從了解開始並發想自己的服務方案,以達到「志願」服務的初衷,雖然起步得晚,但至少對未來的學生來說,他們能少走了我曾走過的那些困惑,並且能更有效率且正確地進行志願服務。
志願服務與醫學教育
2.3 醫學系的課程內容,應確保醫學生能獲得良好及有效率的不分科醫師所需之特質和能力,並能以主動且獨立的態度達成終身學習的能力。「特質和能力」包括利他精神、承諾、同理心、溝通能力、批判性思考和判斷、決策、文化敏感性、道德判斷、正直、尊重、自我意識、自我反思、社會責任、誠信,……醫學系也應確保醫學生發展有關領導力、團隊精神、為病人倡議、社會責任和相關領域之能力。
2.3.15醫學系的教師和醫學生必須理解不同文化和信仰的人們,如何看待健康和疾病,以及對各種症狀、疾病和治療的反應。
─台灣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新制評鑑準則(2013版)
醫學教育的期待,不僅侷限在基礎醫學的專業知能,對於醫學生的人文思考及社會責任也有一定的期待與要求,服務學習即是一種透過實踐的過程,了解文化差異並培養利他精神的課程設計。
事實上,教育部自民國96年起即訂頒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並於年底編輯完成《專校院服務學習課程與活動參考手冊》,國內外針對服務學習也有了十分長時間的研究及投入。然而,每年為數龐大的學生進入各個場域與機構進行服務,對於教育單位而言其實是很沉重的負擔。我們相信學生投入的心力都是出於良善,但輔導與教育過程的不足,使學生無法從服務的過程學習到該有的心態與觀念,甚至可能對受服務者造成影響與傷害,而這些都是我們不樂見的事情。警覺此現象,教育部於104年發函給大專校院學校「服務學習及志願服務注意事項」,提醒教育單位兩者之差異,並對校方提出輔導學生應有的作為。更好的做法一直都有,只是我們的教育單位和學生有沒有意識到,並開始重視這件事情。
幾年來的心得,我也逐漸了解到服務的本質,以及該作與不該作為的事,若是僅以「學習」為目的而進行服務,而沒有從當地人角度出發,那會是相對危險的。比較好的做法應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服務觀念,學習的意義與價值自然會伴隨而來,就如同我的柬埔寨服務經驗,使我逐漸累積了社會人文以及人類學的視野,現在也更有意願去了解各式社會議題,如原民部落及老年長照。
「聰明是種天賦,善良是種選擇」,這句話是司徒惠康院長時時警惕我們國防醫學院學生的一句話,我相信關於服務這件事情,始終是來自於志願的選擇,也相信在學校漸趨完善的輔導機制與服務學習課程設計,我們一定能有更好方式去做服務,並透過實踐的過程學習同理、溝通、危機處理及解決問題等醫生必備的特質與能力,如此,志願服務在我們醫學教育養成中,終將成為一項不可或缺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