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醫學系醫學生
周芮因
向日葵
我第一次在病房見到她的時候,她已經開始進行DAPT的治療,也很清楚自己是因為中風而住院。然而,她依然展現出難以忽略的活潑與樂觀,像是面向陽光而綻放的向日葵,讓人幾乎忘了她其實是一位需要照護的病人。
見到我們的時候,她總是滿臉笑容地和我們打招呼,同時滔滔不絕地訴說著今天的趣事。在嚴肅而謹慎的查房時間,我最期待的就是查到她的那一間病房。
在療程進行大約一周時,她告訴我們她發現自己右側手腳的知覺突然變得麻木。我在床邊幫她做了神經學理學檢查,發現她身體上肢、下肢的輕觸覺與本體感覺都消失了。
「阿…我會怎麼樣嗎?」
平時開朗的她,此時沒有過多的焦慮,卻也使我感到難受。平時我認為很詳細的神經理學檢查,無法在當下使我們看清疾病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在當下,也許這些檢查只能讓她感受到自己的症狀有被醫生們重視的安心。由於擔心抗血小板藥物的藥效使得腦中的血管再度出血,我們緊急安排了CT檢查。
當她做完CT、坐在輪椅上被推回病房時,剛好與即將下班的我擦身而過。她看見了我,向我伸出手無力而緩慢地揮著,臉上早已沒有平時那種活力四射的笑容。我聽護理師學姐說,她在檢查後感到頭暈,甚至吐了兩次。我看見她臉上 的疲憊與蒼白,那一刻,我才真正感受到她也是個生病的病人。
這段時間,我也更仔細地了解她的背景。她有地中海型貧血,但貌似是屬於不太嚴重的分型,她並沒有仔細檢查自己的地中海型貧血,因為這對她的生活幾乎沒有造成什麼影響。過去的健康狀況讓她對中風的發生感到錯愕,但是對這 件事情的發生並沒有留露出焦躁不安的情緒。她是那種喜歡與人互動的人,與病房中多數的病人截然不同,從一開始接到她,再到每天的例行的查房,漸漸地每次去看她的時候,都是帶著希望她可以越來越好的心情,而不只是當成每天的例行公事。
「欸我全部都好了耶!」
做完CT的隔天,她所說的那些突然出現的症狀都沒來由地消失了。看見她又恢復以往的開朗,一方面覺得昨天見到的她好不真實,另一方面卻也發自內心的希望,她能快點擺脫所有中風帶來的症狀,好好地出院。
「所以…明天出院嗎!」
禮拜五的查房,是我在神經內科的最後一次,也是我最後一次去找她,她也已經穩定了所有症狀。
「明天出院」
主治醫師的回答,讓她臉上的笑容從嘴角延伸到了眼睛。雖然當下需要加緊腳步去看其他病人,我仍在離開那間病房的最後一刻,回頭望向她,她也與我對上視線,也許是有點捨不得,捨不得這麼有活力的人,我朝她揮揮手,她也笑著向我揮手。
短暫的道別讓我反思許久。
回想起來,她的堅韌與樂觀讓我有許多感觸。她像是面對太陽的向日葵,見到她的時候,燦爛而鮮豔的亮黃色可以感染所有人;但在沒有陽光的時候,她也會垂頭喪氣、也會因為疾病的症狀而變得虛弱。我曾認為自己在臨床工作中應該將情感抽離,因為過多的情緒價值的支出,會讓自己太過疲憊。但與她相處的過程卻使我明白,作為醫學生,除了在臨床熟識疾病的診治,更應該把握與每個與病人相處的機會。在這樣的時刻,提醒自己同理病人因為疾病而痛苦、因為疾病而虛弱、因為疾病而有情緒。同時,也更珍惜偶然遇見的,樂觀開朗的病人。
周芮因醫師撰寫的敘事醫學作品,標題為「向日葵」。周醫師描述了在神經內科病房中與一位中風病人的互動經歷。病人因中風住院,正在接受DAPT治療,病人性格開朗、樂觀,像向日葵一樣充滿活力。病人的堅韌與樂觀讓作者深受感動,像向日葵一樣在陽光下燦爛,但在沒有陽光時也會虛弱。周醫師反思自己在臨床工作中應該同理病人的痛苦與情緒,珍惜與病人相處的機會,成為病人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