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林口長庚醫院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
呂善玟
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兼內科部副主任
三軍總醫院一般醫學部副主任兼教學示範中心主任
國防醫學系副教授兼教學型主治醫師
劉峰誠
重燃希望的奇蹟時刻:醫療團隊的用心呵護
在風濕免疫科實習期間,我遇到了一位84歲的女性患者,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超過30年。這位患者曾因胃潰瘍和十二指腸出血接受過動脈栓塞手術,然而出院不久後,她的白血球和血小板數量急劇下降,不得不再次入院。入院時的白血球計數僅為2700/uL,中性粒細胞計數為0/uL,血色素為6.2 g/dL,血小板更是低至5000/uL,病情十分危急。
醫療團隊迅速展開了一系列檢查與治療,包括藥物、輸血等措施。然而患者的病情依然不穩定,出現了心律不整、心搏過速(每分鐘140至182次)、高血壓(182/77 mmHg)、右下腹壓痛以及代謝性酸中毒等嚴重問題。面對如此複雜的病情,由劉峰誠主任領導的醫療團隊沉著應對,將患者轉入加護病房,進行氣管內插管,以確保她獲得最適切的治療與監測。次日患者的病情急劇惡化,醫療團隊不得不進行緊急電擊治療,經過13次電擊後,終於成功控制心律,穩定了她的生命徵象(圖一)。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醫療團隊以其卓越的專業能力與冷靜沉著的態度,展現了醫者無畏的風範。他們如同舵手般,在病情的波濤中精準調整治療策略,時刻與家屬保持緊密溝通,確保治療計畫符合患者的最佳利益,醫療團隊施以靜脈免疫球蛋白和連續性血液透析等積極治療,將患者從死神的邊緣一次次拉回。然而,患者的年齡、衰弱的生理狀態,以及極度低下的免疫力,使得呼吸衰竭的問題如同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始終無法徹底解決。
面對家屬的焦慮與無助,醫療團隊並未退縮,而是以耐心與同理心築起溝通的橋樑。他們耐心地解釋每一項醫療措施的利弊,將專業的醫學語言轉化為家屬能理解的溫暖話語,並邀請家屬共同參與治療決策。儘管家屬因種種限制無法親自陪伴在患者身旁,他們仍透過電話與視訊,將關懷與鼓勵傳遞到病房的每一個角落。這份無形的支持也為患者注入了戰勝病痛的勇氣與信心。
儘管患者的免疫力低下問題逐漸獲得控制,但她的整體生理狀況依然不穩定。醫療團隊安排了腹部電腦斷層掃描,確認了腸道發炎的情況,並進行細菌培養檢測,以選擇最適合的抗生素治療,經過這些努力,患者的病情終於有所改善。然而,就在此時,醫療團隊卻面臨了一個更為複雜的倫理困境:患者過去曾明確表達不願接受侵入性治療,而當她病情急轉直下、陷入昏迷時,家屬卻懇求醫療團隊全力救治,不願放棄任何一絲希望。
這是一場關於生命、尊嚴與選擇的艱難對話。醫療團隊必須在尊重患者自主權與體諒家屬情感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點。他們以極大的耐心與同理心,與家屬進行了多次深入溝通,詳細解釋了治療過程、病情發展與可能的預後,並幫助家屬理解繼續侵入性治療可能帶來的痛苦與風險。這些對話不僅是醫學知識的傳遞,更是對生命意義的探討。最終,家屬在深思熟慮後,決定尊重患者生前的意願,不再進行侵入性治療,讓她在無痛苦與尊嚴中,平靜地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1)。這段歷程,不僅是醫療團隊專業與倫理素養的展現,更是對生命尊嚴的深刻詮釋。在醫學的盡頭,當技術無法再挽留生命時,尊重與愛,成了最溫柔的告別方式。
這段經歷使我深刻體會到醫療的核心不僅在於延續生命的長度,更在於維護患者意願與尊嚴的厚度。在這場關於生命與倫理的對話中,醫療團隊以專業與同理心,為患者與家屬提供了最適切的支持,這段歷程不僅是醫學技術的展現,更是對人性尊嚴的守護,也為我未來的行醫之路點亮了一盞明燈,指引我如何在科學與人文之間找到平衡,也為我未來的行醫之路帶來了深刻的啟發。期盼這樣的故事能如涓涓細流,持續在醫療領域中流淌,為更多患者帶來希望的光芒,也為他們的生命旅程賦予應有的尊嚴與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