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榮總皮膚部 總醫師
周致丞
陳景立
與Z世代的相處與新式醫學教育的反思
隨著社會變遷和科技發展,不同世代間在價值觀和工作態度存在著差異,如何理解並因應這些差異,找到適合不同人的教學和溝通方式,是醫學工作者和教育者所應具備的能力。
對於世代間的分類,常見的分類方式是採用美國社會慣用的說法,根據出生年分為嬰兒潮(Boomers)、X世代(Generation X)、Y世代或稱千禧世代、Z世代及α世代,其中嬰兒潮世代是指西元1946—1964年間出生,X世代是西元1965 – 1980年,千禧世代是1981 – 1996年,Z世代是1997-2012年,2013年後出生的小孩則稱為α世代。目前在醫療職場上活躍的工作者主要由X世代至Z世代所組成,目前在醫學領域中的學習者(醫學生、住院醫師)則主要為Z世代的族群。世代間彼此的價值觀和理念存在差異,可能激盪出良性的碰撞但也可能造成摩擦,若能夠互相理解,可減少溝通上的落差,達到適性教學的概念。以下為一案例:
「小如是一位27歲的Z世代住院醫師,剛進入一家教學醫院工作。作為新時代的醫療人員,小如非常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也對科室內的傳統上下階級關係感到不太認同。他喜歡在完成每日工作後留時間給自己,無論是健身、參加創業讀書會,還是從事休閒活動,這讓他覺得能保持專業進步與心理健康。科室的資深主治醫師林主任,則是一位年過50的『老派醫師』。他認為住院醫師應該具備高度的服從性和敬業精神,沒日沒夜地待在醫院學習,才是『真正的醫師態度』。林主任習慣大聲責備錯誤、不愛解釋決策,也期待住院醫師能完全服從他的安排,無需過多疑問。
某天晨會,林主任正在討論一名重症患者的治療計劃。他堅持採用一個多年累積的經驗療法,但小如根據最新的文獻搜尋指出,此療法可能會伴隨嚴重的副作用,他建議改用另一種更新的策略。林主任聽完後臉色一沉,直接反駁道:『小如,你才工作幾年?醫療不是紙上談兵,我用了這套方法二十多年,治好多少病人,你敢質疑?」小如並沒有退縮,而是禮貌地說:『主任,我當然尊重您的經驗,但這篇文獻是今年剛發表的,且是基於國外多中心的臨床試驗,我覺得值得參考。』林主任冷笑了一聲:『文獻能治病嗎?病人看的是醫生的經驗,不是你在 Google 上找到的資料。』
這次會議後,林主任開始對小如的工作態度『另眼相看』。他經常在查房時指桑罵槐,說小如『心不在醫院』,『有點閒時間就知道摸手機,這樣能學到東西嗎?』事實上,小如使用手機是在利用AI工具查詢臨床數據或回顧病歷。有一次,小如因為下班後沒有加班留院繼續學習照顧病人,而是選擇回家休息,林主任直接在晨會點名批評他:『現在的年輕人啊,動不動就說累。當初我們住院醫師一周工作100個小時沒抱怨過,現在連50小時都撐不住,還能叫醫生嗎?』小如內心感到憤怒,但他壓住情緒,委婉地回應:『主任,現在的醫療環境更講究醫生的心理健康與效率,我相信能量充足的狀態下才能提供更好的治療。』這番話反而讓林主任覺得他在『頂嘴」,冷冷地說:『你不適合當醫生,適合去當個養生專家。』
在同事的鼓勵下,小如鼓起勇氣找到主任討論與溝通。林主任說:『你有你的道理,但我擔心的是,你們這一代總是想著改變,卻忽略了醫學需要時間和穩定性。我對你嚴格,是因為希望你們能打好基礎。』小如點點頭說:『主任,我明白醫學的基石是經驗,但時代在改變,我們也可以試著把經驗和科技結合起來。您覺得這樣如何?我們可以嘗試一些新的工具,但把最終決策交給您。』主任終於露出了一絲笑意:『好吧,你去準備個treatment plan給我看看,如果行得通,我可以試試。』
這場『代際之爭』最終轉變成了一場互相學習的契機。主任開始願意接納小如的建議,而小如也更加理解傳統經驗的價值。在後來的科部改革中,林主任甚至成為推動AI技術的一員,並親自表揚了小如的創新精神。」
Z世代與傳統派的矛盾,並不是誰對誰錯,而是需要更多的溝通與包容。正如小楊所說:「醫療是科學與人性的結合,只有學會融合,才能走得更遠。」
目前認為Z世代的學生在學習上主要有以下特色[1]
Z世代的人又稱數位原住民,在成長過程中熟悉網路及電子設備,習慣及時便利的人際聯繫,並且由於搜尋引擎的便利性,習慣能夠快速獲得答案。另一方面而言,這種追求及時滿足也對應到專注能力相對不足的問題,不管在學習或娛樂上,Z世代偏好快速易讀的懶人包、短影片等形式。
Z世代從小能透過網路接觸不同文化和媒材,因此對於各種文化的接納度比其他世代要來的高,教學時若能應用多元媒材可以增強Z世代學習者的興趣。另一方面,Z世代習慣同時接觸大量刺激,因此擅長多工處理(multitasking),能夠快速過濾不必要的資訊。
Z世代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喜歡能夠實際與真實世界連結並應用在生活情境的學習內容。因此同儕的經驗分享和實務體驗,能比起單純與單純學習理論相比,同儕的經驗分享和實務體驗等更能讓Z世代學習者感興趣。
在職場上,Z世代的工作態度可能引起許多企業主管的顧慮和誤解,但隨著Z世代不可避免地成為勞動市場主力,如何理解Z世代面對工作的價值觀並隨之調整企業環境是不可或缺的。一般認為Z世代欠缺「企業忠誠度」,確實,隨著資訊取得的門檻大幅下降、社群媒體產業興起,Z世代有許多機會尋求更符合期望的工作方式,而非固守著固定的工作模式。[2]另一方面, Z 世代重視工作與生活平衡,根據勤業眾信(Deloitte)調查,僅 49%的Z 世代認為工作是他們身份認同的核心,千禧世代則有 62%。Z世代並常被認為對工作缺乏熱情或愛偷懶,但這並不代表 Z 世代不願意工作或不重視工作成果,而是Z世代期待在工作中找到更多的自主性和空間,Z世代也比起其他世代更能促進企業效率提升及創新。此外,相較於明確的上下階級,Z世代較習慣扁平的工作關係。
許多雇主認為Z世代的員工難以令人滿意,原因如缺乏主動性、溝通不良、缺乏專業精神等等。然而若能掌握Z世代的期待與需求,必能與他們的合作更加順利。對比於其他企業,被俗稱「白色巨塔」的醫學工作環境有其獨特性,仍保留一定程度上下層級和「學徒制」的線性學習關係,在改革或創新上也相對保守。Z世代的加入對於醫學教育和工作會造成衝擊,但也是珍貴的進步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