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總皮膚部
馬聖翔
後疫情時代的醫學教育變革
COVID-19疫情期間,不僅對醫療體系帶來巨大的衝擊,也對於醫學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應對不定時的停課,線上授課與數位教材被大量導入,進一步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與評量方式1。此外,因院內疫情擴散,醫學生的臨床學習也常受影響。隨著COVID-19疫情的趨緩,後疫情時代的醫學教育又經歷哪些改變?面對未來可能的挑戰,又應該採取哪些對策來應對?
在疫情擴散期間,許多醫學院被迫停止面對面的授課,轉而採用線上的教學模式。疫情初期,首要的挑戰為選擇合適的教學軟體(如Google Meet,Webex,Teams)與建置硬體設備,並確保教師與學生能熟練操作這些工具。
對學生而言,線上學習並非完全負面。根據Dost等人於2020年針對英國醫學生的研究,疫情期間學生在線上平台學習的時間顯著增加,其中有23.56%的醫學生每周在線上學習超過15小時2。該研究也指出,線上學習的最大優勢在於學習的彈性,但主要挑戰包括家人的干擾與網路不穩定的問題2。後續也有幾篇研究分析醫學生對於線上學習的看法,整體滿意度普遍良好,但也有研究(如Abbasi等人的研究)提出相反的觀點3-5。
線上學習的另一個挑戰在於缺乏人與人之間的實際互動。由於臨床技能與溝通技巧是醫學教育中極為重要的核心要素,如何利用新興科技(如擴增實境和虛擬實境),將相關訓練融入線上學習,已成為近年備受關注的熱門議題。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能模擬真實的臨床場景,還能提供學生更多實作與互動的機會,以彌補傳統線上學習的不足。
在後疫情時代,許多學生已習慣線上學習的模式,混合式的醫學教育(如課前影片搭配課堂討論)或許將成為未來的主流。這種模式不僅通過數位教材減少學生在課堂的學習時間,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並提升課堂互動與討論的深度。
在疫情期間,為了減少院內感染並保障學生的安全,臨床學習與訓練往往被大幅限縮。儘管隨著疫苗的普及與疫情趨緩,臨床學習模式已逐漸回歸正常,但隨著全球化與環境變遷,大規模的全球感染症可能再度發生。屆時,如何迅速調整學生的臨床學習模式,將成為醫學教育中一項極具挑戰性的課題。
在思考如何應對這一挑戰時,首先要先確立醫學生在疫情中應扮演的角色—是單純的學生,還是醫療團隊中的一員?如果是純粹以學生身份參與,則可考慮將臨床學習轉為線上教學,儘可能降低學生暴露於感染的風險中。然而,見習階段往往是醫學生訓練的關鍵時刻,這是學生在正式參與第一線病患照護前,寶貴的觀察與實作機會。如果完全剝奪見習過程以及接觸病人的經驗,將可能導致學生在畢業後的一般訓練(Post Graduate Year, PGY)中出現更大的適應落差。
為了在疫情期間持續進行臨床訓練,首要任務是提供學生完善的疾病知識與防護措施教學,例如正確的手部清潔技巧、防護衣穿脫的基本技術等。同時,應確保學生擁有足夠的個人防護裝備(如口罩、防護衣等),以降低臨床訓練中感染的風險。
此外,學生在疫情期間需面對感染風險與心理壓力,因此指導醫師應主動提供充足的心理支持,並提供相關的求助管道,協助學生紓解壓力並適應挑戰。這些措施不僅能確保臨床訓練的持續性,也有助於培養學生在高壓環境下的應變能力與心理韌性。
COVID-19疫情為醫學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提供了許多新的契機。通過數位化技術的應用以及教學模式的創新,我們期盼能建立一個更具韌性與適應力的醫學教育體系。未來的醫學教育不僅要培養專業技能,更需賦予學生面對不確定性與挑戰的能力,從而為全球醫療系統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