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 主治醫師
張綜顯
日本醫科大學整形外科 學習心得
2024年年中,我有幸參加了一場皮膚外科領域的學術研討會。在眾多精彩的演講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醫科大學整形外科小川令(Rei Ogawa)教授關於疤痕治療的演講。他詳盡地說明蟹足腫生成的機轉、風險因子、預防方式及治療策略,並分享了許多成效卓越的蟹足腫治療案例,讓我深感佩服。
研討會結束後,我懷著景仰的心情寫信給小川令教授,表達了對學習蟹足腫手術的高度興趣,希望有機會到日本醫科大學向他學習。教授的迅速回信與誠摯邀請,讓我既感驚喜,也深受鼓舞。隨後,我便展開了這一段讓我獲益良多的異鄉求學旅程。以下分享我在醫療文化及醫學教育方面的感悟。
在學習手術的過程中,我對他們「匠人精神」的體會最為深刻。小川令教授對手術細節的追求幾乎到了苛求的地步,特別是在傷口縫合方面。教授強調真皮層以上不能有太大的張力,否則容易引起傷口發炎使疤痕組織生成,因此皮下及筋膜組織的縫合非常重要。教授至少在皮下及筋膜組織縫合兩到三層可吸收線,確認傷口已大致閉合並處於幾乎無張力的狀態,才會縫合真皮層。縫合真皮層時,進出針的點位不能太靠近表皮,才能使傷口邊緣微向外翻。最後表皮層的縫合則一律使用最細的不可吸收線,每一針的跨距小但密度高。無論是傷口縫合的層數及密度,進出針的角度及位置,或是對縫線材質及粗細的選擇,教授都有十分嚴謹的要求與堅持,而且這種縫合方式不僅用於蟹足腫切除後的傷口縫合,而是用於所有皮膚病灶切除後的傷口縫合。教授的傷口縫合方式比大部分台灣外科醫師更細緻,因此傷口也更美觀,術後產生疤痕或蟹足腫的機率更低。不過相對地,教授花在每一個手術上的時間約略是台灣外科醫師的兩至三倍,每天安排的手術量也較少。如此慢工出細活的「匠人精神」,可以確保每台手術的品質,同時也讓我思考自己在臨床工作中如何更適當地權衡效率與品質。
日本醫科大學的主治醫師對住院醫師及醫學生的教導也讓我印象深刻。在手術室中,主治醫師十分重視住院醫師能否從手術中習得相關的知識與技巧,而非像台灣,住院醫師經常只是個拉鉤的人力。以小川令教授為例,遇到手術關鍵步驟時,他會停下來詳細解釋執行的原理及細節,甚至在手術鋪單上畫圖講解。他也時常手把手指導住院醫師開刀技巧,甚至讓住院醫師擔任主刀,自己擔任拉鉤及剪線的助手。術中需要花時間指導住院醫師是另一個造成手術時間較長的原因。另一方面,小川令教授也十分樂意回答住院醫師或學生的任何問題。當他覺得講解不夠充分時,他會利用兩台手術間的空檔打開隨身筆電,找到相關主題的投影片以進行系統性的教學。這樣的教學氛圍讓我感到非常溫暖,因為它不僅傳遞了知識及技術,更加深了住院醫師對外科的信心與熱愛。
小川令教授時常抽空幫學生上課。課堂上,教授不僅分享了他的專業知識與技術,也談到了一些對醫師生涯規劃的重要見解。我對其中幾段話感到心有戚戚焉,整理如下。
第一,醫學中心的主治醫師需要兼顧臨床、研究與教學三大領域,研究又可分為臨床研究和基礎研究。然而,並不是每個醫師都適合平均分配這些工作。教授建議,要把重心放在自己懷有熱忱甚至能夠享受的工作內容上,這樣才有機會脫穎而出。
第二,教授強調,永遠不要滿足於現況。當臨床工作變得熟練,以至於不需要思考就能反射性完成任務時,這正是提醒自己需要跳脫舒適圈並做出改變的時候。只有通過不斷反思與深入研究,才能在知識與技能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第三,他談到住院醫師訓練完成後,醫師需要做出選擇:是成為每個次領域都能達到70分的全能型醫師,還是專注於某一個次領域,將其做到95分以上,而其他領域可能只有40分。雖然兩者沒有對錯之分,但選擇專注於某個次領域醫師需要勇氣。這類型的醫師需要割捨其他次領域的知識與技能,也可能面臨來自同儕的誤解或批評。然而,唯有敢於做出取捨,才能在某一領域真正做到卓越。
總結來說,教授的經驗分享讓我明白,醫學的道路沒有正確答案,重要的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向,並勇於做出選擇與改變。這段分享不僅啟發了我對未來職涯的規劃,也讓我更加敬佩教授對學生的循循善誘。
這段學習經歷不僅在技術層面上讓我受益良多,也讓我對醫學文化和職業精神有了全新的理解。小川令教授及其團隊對患者負責、對自身技術追求極致的態度,讓我深刻感受到醫學的核心價值所在。未來,我希望將這些精神內化為自己職業生涯的一部分,無論是在臨床還是教學中,都秉持同樣的專業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