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通大學
林于翔
社區醫學實習之所見:關於信義區的獨居老人
社區醫學實習不僅是醫學生進入基層醫療的重要歷程,也是理解病患生活處境的關鍵時刻。在實習期間,我遇見了許多故事,但其中一位信義區的獨居老人的故事令我印象特別深刻。他的生活,不僅反映了老年人口在醫療系統中的邊緣化,也喚起了我對醫療公平性、都市更新和弱勢群體的深層思考。
該名長者高齡八十六歲,退休前是一名木匠。他回憶起年輕時,曾參與過台北許多建築的修繕與施工工作。他說:「那時候,手裡拿著木槌和鋸子,覺得自己好厲害。」他的木工技術精湛,許多業主特意點名請他負責。
但生活的波折讓他逐漸陷入孤獨。他的妻子在他五十歲時因乳癌離世,這段經歷讓他深感愧疚:「我那時候忙著工作,連她最後的幾個月也沒好好陪著。」由於他們沒有子女,妻子過世後,他便開始獨居,從此過著一個人的生活。起初喪偶後還有鄰居朋友相伴,他們會在樓下的公共空間聊天喝茶,但隨著都市化,許多人搬離了社區。他說:「以前這棟樓住滿了家庭,孩子們跑上跑下,還算熱鬧,但現在只剩下幾戶老人在撐著,都快沒什麼人了。」
老人住在信義區一棟五層樓、沒有電梯的老公寓,這棟建築已有超過五十年的歷史。房屋結構老舊,牆面斑駁脫落,樓梯間的燈光昏暗,還時常會故障。因為沒有電梯,光是出門買菜,就要耗費巨大的體力。這位長者患有糖尿病,因為糖尿病造成周邊神經病變,使他的雙腿常常感到麻木與疼痛,每一次上下樓梯都非常煎熬。有一次,他拄著拐杖下樓準備去附近的診所看醫生,但走到三樓時失去平衡,重重摔倒在地根本爬不起來。他趴在冰冷的樓梯口數個小時,直到一名鄰居經過,才將他送往醫院。自從發生那件意外後,他再也不敢輕易下樓,生活範圍被侷限在五樓的狹窄空間中。
在家訪中,我注意到他的糖尿病控制非常不理想。他的血糖值遠高於正常的上限,這可能與他的飲食習慣有關。他幾乎每餐除了志工送的午餐便當之外,就是吃加工食品以及麵包,因為這些食品便宜且方便儲存。當我建議他改變飲食習慣時,他苦笑著說:「不是我不想,我也想吃得健康一點,但就是吃不起啊!」這讓我相當震撼,因為這也反應了:糖尿病控制不佳不僅是醫療問題,更是經濟和社會問題的問題。他的經濟狀況限制了他獲取健康食品的能力,也限制了他前往醫療機構接受治療的頻率。
除了健康問題,都市更新帶來的壓力也讓老人心力交瘁。他所居住的公寓即將進行改建,居民需自籌部分資金。然而,老人的收入僅能勉強維持日常開支,根本無法負擔改建費用。他擔心如果無法支付,將被迫離開已經住了數十年的家。然而,「這是我唯一的家,要我搬走的話我也沒地方可以去。」他的語氣中帶著深深的無助。這讓我開始思考,都市更新的本意是改善居住條件,但為什麼對某些人來說,卻成了一場災難?我們的城市發展計畫中,是否沒有照顧到這些無力參與的民眾?
這位長者的遭遇讓我重新審視醫者的角色。醫學不僅是解決病患的身體問題,更是了解他們的生活處境。當我們在醫學課堂上討論糖尿病治療方案時,是否考慮過患者的經濟能力?當我們建議多運動時,是否意識到對某些人來說,連下樓都成了奢望?
作為醫學生,我們需要學習的不僅是專業知識,還有如何與病患建立真正的聯繫。這位老人說:「你們是這麼久以來,第一批來看我的人。」這句話讓我意識到,人文關懷的力量有多麼重要。
這次家訪讓我學到了很多。除了健康建議,我們還為老人聯繫了當地的慈善組織,為他提供了幾袋健康食品和簡易血糖監測儀。雖然這些舉措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但我們希望能為他的生活帶來些許溫暖。此外,我們也撰寫了一份報告,建議地方政府在都市更新中納入更多對弱勢群體的支持措施,並向社區居民宣導健康飲食的重要性。
這位老人的故事只是一面鏡子,反射出醫療體系的不足與都市化進程中的挑戰。作為未來的醫者,我們需要用專業知識,搭配同理心和創新思維,為這些相對弱勢的生命帶來改變。醫學的終極目標,不僅是延續生命,更是守護生命的尊嚴。每一個被忽略的故事,都提醒我們,醫療的價值在於看見、傾聽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