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紀念醫院實習醫學生
徐瑋鴻
第一次臨床見習
我從來沒有想過在漫長醫學教育中,首次的臨床學習竟然是在海外。IFMSA(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Associations,世界醫學生聯合會)所舉辦之SCOPE(Standing Committee on Professional Exchange)讓我有幸能在大四升大五的暑假前往法國第戎的勃根地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臨床見習。這次的體驗雖然不長,但卻也足以讓我看見兩國之間醫學教育乃至於醫療體系的異同。
第一點不同的點是,在法國醫學生們就讀的醫學院是根據戶籍地決定的,因為他們秉持著這樣的精神:同樣是通過評鑑的醫學院,理論上對於醫學專業培養的過程應該也是如出一徹。伴隨這樣的制度,當地醫學生在畢業後要參與Épreuves Classantes Nationales (國家分級考試)並依據該考試的成績分發到各自的志願地與專科。我覺得這樣的方式和台灣以在校成績為主的申請方式相比,最明顯的優點是可以用較客觀公正的指標去評估全體醫學生學習醫學知識的成效。二來學生們較不會偏廢任何一個專業科目的學習,也不用長年為了在校成績差一分兩分甚至零點幾分而斤斤計較。
第二個不同的點是,在法國就讀醫學系的學生並不像台灣全都是pr99,98的學生。法國人才分流比較完善,莘莘學子有比較多機會能找到自己真正有興趣的舞台並且發光發熱,各行各業都有十分優秀的人才領導並創新,那樣而言對國家長期的發展才是好的。而且不僅止於法國,當我向其他國家的交換醫學生分享在台灣醫學系是很多學生的第一志願時,他們的反應都是:醫師是一個不錯的職業,但他們沒想到在台灣這麼競爭。
第三個不同的點是法國的醫學中心和台灣的醫學中心相比十分悠閒,當然人口基數與密度本身就不同,但我想更直接的原因是當地醫療分級制度完善,法國民眾當然也能直接前往醫學中心掛號,但是相對的部分負擔就會讓民眾很有感,民眾自己便會衡量是否真的需要使用到醫療資源。唯有將維持身體健康的責任交還給大眾,大家才會真正發自內心去改善自己的身體狀況,而非等到病入膏肓才對醫療人員投予不切實際的期待甚至無理取鬧。此外醫學中心的醫師們也能更專注在醫治真正需要的病人、投入研究與教學之中,也相對不會過勞。
第四點延續自第三點,因為病人數少,醫師巡房時能花更多時間在每個病人身上,與病人建立更密切的關係,以我跟隨的其中一位住院醫師Thomas為例,即便我能聽懂的法文不多,但我仍然能感受到他與病人之間的互動是輕鬆有溫度卻不失專業的,而非只是在完成例行公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有的時候看到病床旁的水杯空了還會幫病人加水。另一個相關的點是,通常兩兩一組的住院醫師們被分配到的住院病人都在十個以內,因此他們有更充裕的時間好好學習每種疾病的表現與處置,以及更好地向病人解釋病情、衛教,而不會花費過多時間在處理其他枝微末節的事務。
第五點是兩國之間對於醫師服儀的要求相差甚遠,在台灣男生從實習開始襯衫長褲皮鞋便成為標配,但我在法國對於醫師們穿著T恤短褲涼鞋卻早已司空見慣。乍看之下這只是一個有趣的發現而已,但如果深入去思考背後也有很大的不同。台灣醫師長期下來被塑造成權威的形象,一定要穿得正式拘謹;但在法國醫師就相對沒有這麼威權,他們更像病人的朋友,所以服儀輕鬆自在,正如我們不會要求朋友要穿得很正式一樣。
第六點和選科有關,當時和醫院的某個住院醫師聊到,他是這樣跟我說的,雖然不同科別之間的待遇還是會有差異,但誤差都在合理的範圍。如此一來大家在選科時就更能夠依照自己的興趣與所長去選科並且發展長才。此外,在法國有四成多的醫師是general practitioner,並不像台灣各個都是專科醫師。
最後一點是,法國人會罷工舉世皆知,所以我也理所當然地問了當地的住院醫師,法國的醫師會不會罷工?他說當然會啊!罷工是由工會發起的,他們會暫停一些較不緊急的單位,如門診。當有人在罷工抗議的同時,還是會輪流有人留守醫院照顧住院病人。
上述幾點只是我短短一個月內的所見所聞與心得感想,各種層面上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法國的醫療體系一定也有其相對應的缺點,只是我沒有看見而已。但見賢思齊,見不賢則內自省是進步很大的原動力。和世界上許多地方相比,台灣醫療的現狀不差,但容或還有藉由相互體諒創造醫病雙贏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