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病理學科
蔡文銓醫師
如何做到吸引學生目光的醫學教育
還記得自己進入醫學殿堂的第一堂課時,內心充滿了興奮與好奇,無論是對課堂講授的老師、同班上課同學的神情、甚至是教室內的設備,都讓我印象深刻,懷抱著未來行醫的遠大理想,聚精會神的完成人生中首次醫學相關課程,下課後看著自己所記述的隨堂筆記,恨不得將所有講授的內容裝進腦袋中,彷彿自己即將成為一位獨當一面的醫師,然而,隨著課程內容逐漸增加,社團與聯誼活動佔用許多課餘時間,以及千篇一律的大堂課模式,曾幾何時將原先的學習熱情消磨殆盡,系上有共同筆記的制度,使我不需全身貫注的抄寫重點,學長姐的考古題更養成我考前『臨時抱佛腳』的不良習慣,因此上課成為我『休養生息』的時間,教室課桌椅也是最佳的休息座位,對老師精心安排的課程內容,多半以敷衍的態度面對,利用考前強迫記憶法,以通過考試取得學分為原則。然而長期以來的考前背誦所造成本質學能不足,當面臨醫師國考與臨床實習課程時,往往有手足無措的感覺,雖然一路上受到許多師長的協助與指導,很幸運的通過醫師檢定考試,但是學習過程的不踏實感卻成為往後行醫生涯中的無助。因此當我成為學弟妹們的老師後,希望將授課範圍的所有內容融入上課教材中,因此耗費了許多時間,逐一翻閱病理學相關書籍與近三年所發表的論文,完成一份自以為完整但內容卻過於繁雜的教材,同時為求講解清楚,超過原訂課程安排的時間甚多,講述的內容也深淺不一,造成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學生的意見回饋與原先的期待有極大差距,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後,既然醫學教育成功與否,在於醫學生是否能成為一名具有救治病患能力的醫者為主軸,因此了解學生的心之所向,就必須以學生的角色看待醫學教育,而非只是一昧以老師為主軸的教學內容,才能使學生課堂學習事半功倍。
古代的醫學教育經常是以師徒制方式傳授,學生除了翻閱相關醫學書籍外,藉由老師行醫過程中擔任助手進行實習,所以學生無不兢兢業業的參與學習,深怕錯過學習的機會,而現今的醫學教育方式則以學校授課為主,包含區段整合課程(大堂課)、問題導向教學(小班分組教學)、臨床實習(含臨床技術教學指導)等方式進行教學,並建立雙向回饋機制,這種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使醫學生有多面向的學習管道,相對的亦增加老師備課時間上負擔,因此如何有效地進行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課程,實應列為首要之務,由於筆者本身為病理醫師,因此以講授病理學課程為例,列出數種教學技巧提供參考,
1. 建立從組織解剖生理到病理的循序漸進教學方法:
病理學是一門介於基礎與臨床醫學的橋樑,對大多數尚未接觸臨床病人的醫學生而言,人體的疾病是一個神秘且未曾接觸過的領域,病理學老師在授課時多半以教科書的內容進行講解,不外乎病理下的表徵、病理機轉與顯微影像為內容,雖然目前的區段整合課程皆依照組織生理病理藥理等順序進行授課,但是課程安排極為密集,若學生未即時進行複習之前的進度,對於病理學將感到陌生與無助,因此筆者進行病理授課時,必定先以3-5張圖片將組織學與生理學部分以簡略方式說明(圖一),使學生知悉所講述的疾病原因是由何而起,同時對於疾病的症狀與病理特徵加以理解,儘可能減少學生背誦機會,提高學習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