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研討會Hightlight
  • 主題文章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M112
姚重霞

一個壞消息


那天下午,老師接到一個急診的會診,問我們要不要一起去,順便看看這個個案可不可以讓我們追蹤。

我們到了急診,看到Z先生坐在床上。Z先生身體看起來很強壯,但是面容卻有些憔悴,神情也有些迷茫。Z先生看到我們走向他時,我感到他似乎有些緊張。
「Z先生你好,我是胸腔外科的醫生,這兩位是我們醫院的見習生。我們剛才看了你的片子,老實說情況不是很樂觀。你的食道長了腫瘤,堵到你的食道,只剩下一點點縫隙,造成你吞嚥困難。」

「腫瘤?是惡性嗎?」Z先生不可置信地問。

老師盡量溫和地回答:「是,就是我們平時講的癌症。」

我看到Z先生的眼眶一下就紅了,沮喪的垂著頭。沉默片刻後,Z先生反覆地說:「我就是吃東西有點吞不下去,但流質還是可以吃的,怎麼就得了食道癌呢?」

老師安撫道:「食道癌本來就不容易發現,很多都是像你一樣因為吃飯吞不下去來院檢查後才發現。你平常會抽煙喝酒嚼檳榔嗎?」

Z先生有點心虛地說:「都有,但是最近很少了。」
老師說:「對啊,有抽煙喝酒嚼檳榔至少比一般人多十倍機率會得食道癌。」
「這樣啊…」Z先生看起來很懊悔。

他張了幾次口,終於哽咽地問:「可以治好嗎?」
老師委婉地說:「國外有做一些研究,五年存活率可能不到一半。」
看到病人很憂慮又有點絕望的樣子,老師鼓勵地說:「你先不要想太多,能幫的我們一定會盡量幫你。我們就先做內視鏡切片看看可不可以手術切除,不能就進行放化療,再順便放角針,做個腸造口。」

「做腸造口,工作的時候會不會不方便?我還可以吃東西,流質的,一定要做嗎?」
「不會,那個管子是軟的,很細,平時就貼在腹部。你平時能從嘴巴吃東西就盡量,不能的話就用灌的,主要是怕你營養不良,沒有體力做治療。」

「那治療要做多久呢?我還要工作。」病人擔憂的問。

「不會很久,你可以一個禮拜找一天晚上來掛門診打化療。」

就這樣,訪問在老師與病人的問答中結束了。Z先生看起來還是不太能接受自己得癌症這件事,不過應該會配合老師的治療。看到老師與Z先生的溝通過程,我看到醫生告知病人壞消息和解釋病情,使病人信任醫生並配合治療,還有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為病人著想的心。

整個訪問過程,我和同伴都靜靜地傾聽,不太敢插話,也因為這樣我在旁邊可以更清楚的觀察和體會病人的心情。Z先生要面對的不只是身心壓力,還有經濟方面的壓力。我可以感受到病人的恐懼、後悔、自責和不知所措,也忍不住感歎生命的無常。兩個月前Z先生還像平常一樣工作生活,為生計奔波;兩個月後他的生活重心就變成了要努力活下去。這對一個家庭來說不知道要添多少愁緒。「人生總會有一些突如其來的意外,不要等失去才知道珍惜」,我再次在病人身上學到了這個道理。

這次訪問過後,老師給Z先生一段時間接受這個不幸的消息。過幾天後,我遇到了Z先生,他看起來心情已經平復了很多。我想他還有一段路需要努力走下去,雖然不知道終點在何處,但還是希望他可以不留遺憾。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張上淳教授 主編:陽明大學醫學院楊令瑀主任委員 副主編: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副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國防醫學院黃國書委員

編輯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洪焜隆委員、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吳建志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楊朝鈞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洪維德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陳維恭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王森稔委員、馬偕醫學院李安生委員、國防醫學院黃國書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葉日弌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陳彥元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