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醫學教育部 教學型主治醫師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急診醫學科 主治醫師
台灣急重症模擬醫學會副秘書長
黃昭硯
解構反饋 (debriefing):模擬醫學教育成功的最關鍵步驟
2015年12月,台北市長柯文哲在就職滿週年時,以一部『台北市到底有沒有因為我的存在,變得更好?』的短片,審視自己一年來的施政,為了台北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身為一個醫療從業人員,何嘗不該如此,每日檢視自己對於病患的每一個決定,倘若時間倒轉決策是否仍會一樣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又該如何調整以達到更好的醫療品質?
1999年美國醫療機構Institution of Medicine(IOM)指出「To Err is Human」。醫院有『Morbidity and Mortality conference』等病例討論會,為的是誠實地檢討個案、找出問題、提出解決辦法,最終目的是提升醫療照護品質。只是前人曾犯的錯誤,難保未來不會在其他同仁身上再次發生。要如何樣讓這些血淚傳承,而不讓同樣的錯誤在下一個病人身上發生呢?一個很好的醫學教育方法,即是透過模擬醫學教案來重現個案,讓學員有機會在類似情境下操作,學習前人所經歷的案例,卻不會造成病患的實際傷害。
一個好的醫療照護品質,不僅需要優秀的知識(knowledge)、技術(skill),更重要的一環是態度(attitude),形成所謂的成功三角。只是現今醫學教育,多將注意力放在傳授知識及技術,而較忽略態度的教育。這個落差可以透過團隊資源管理(TRM)的應用,改進醫護之間的溝通、增進不同職類員工相互的認識及同理心、改善醫療團隊對於病情狀況的監控。當身為團隊領導者,尊重每一個成員的專業、對於成員提供的建議給予正向回饋、醫囑能夠清楚而有效率地被接受及執行、適時適當地與成員進行心智共享、一起監控問題並思考解決辦法。而團隊成員們各司其職,發現狀況變化樂於提出與團隊分享討論、有疑慮時勇於向領導者表示建議、執行任務前後也通知團隊有利於領導者掌握現況。如此互相尊重、合作協調的團隊,可以將這樣的態度轉換到面對病患,進而尊重病患決定,提供『以病患為中心』更好的的醫療照護品質。
團隊資源管理的課程,不能僅是大堂課的說教,而應該是以模擬教案的方式去進行,設定場景及情境變化,讓團隊一起遭遇問題、共同擬定策略、一同解決問題,進而習得團隊資源管理的技巧。『107-108 年度醫療品質及病人安全工作目標』, 目標一為『提升醫療照護人員間的有效溝通』。其中執行策略包括1.落實醫療人員交接班、2. 落實轉運病人之風險管理、3. 落實放射、檢查、檢驗報告之危急值或病理報告等其他重要結果及時通知與處理 。而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教部,就依此三項策略搭配臨床實務少見的藥物過量個案,設計一個因藥物中毒轉診至急診的插管病患,將ISBAR交接班模式及轉運病患管路安全入題,並在檢驗報告中設計危險值異常通報、病人辨識等元素,不僅讓學員在情境模擬中學習急重症醫學核心知識,更可落實『107-108 年度醫療品質及病人安全工作目標』。
透過模擬情境教案的方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主』的學習方式,在劇情變化中,學員往往會有出乎教案設計之外的反應,因此需要透過反省回饋,確定學員們都確實吸收到教案設定的學習目標。這種反省思考回饋的過程,我們稱為『反饋』(debriefing),是模擬醫學教育訓練之後,最深層的反省機制。而一個好的反饋過程,需要以下三個要素: 1.影帶回放 2. GAS 模式 3. 參考資料佐證。接下來我們針對這三個要素做介紹:
影帶回放
錄影帶回放的檢討方式,廣泛應用於體育界的賽後檢討,像是棒球比賽破解投手球路、籃球比賽走位戰術分析、高爾夫選手修正揮竿動作、、、等,都常利用錄影帶進行檢討,不僅修正己方的缺失,也用以收集對手破綻。錄影回放可以讓檢討過程,從以前老師檢討時的『口說無憑』,變成不僅重現原音,還能顯現前後時序的因果關係及隊員之間的站位空間。這樣的方式,可以徹底達到團隊資源管理的技巧訓練,從中分析領導的優缺點、團隊成員溝通時是否具同理心、對話語氣是否恰當或可能破壞和諧、狀況發生時團員的情況監控能力、、、等。不僅針對客觀的專業知識、技術或者是較為主觀的團隊態度,都可以透過影帶回放檢討,讓需要改進的地方無所遁形,而獲得改善的機會。
GAS 模式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模擬教育中心,引進匹茲堡大學的『iSIM』課程,是國內最成功的模擬教育師資培育課程,其中導入的『GAS』反饋模式是模擬醫學檢討過程的一大武器。透過『G-gather 收集資訊』『A-analyze 原因分析』『S-summary 結論重點』的過程,解構學員的所有動作,不直接下指導棋告訴學員該如何改進,而是透過引導學員自己思考的方式,去發現問題跟找出解決辦法。像是這樣循序的問題『剛剛我注意到你做了一個動作,可以描述一下當時你做了什麼嗎?』接著問『為什麼那時候你們會那麼做呢?』最後以『這樣的事件可以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呢?如果未來再次面對類似狀況會怎麼處理呢?』以『學生為中心』反轉『老師說』的檢討過程,一步一步地讓學員自己思考出正確的診斷及處置,並且自己決定未來將如何改變。
參考資料佐證
在檢討過程中偶爾會發生老師解釋的事情,與學生認知的不同,這可能是因為獲得資訊的時間落差、或雙方認知的差異。這時若能夠利用參考資料,老師與學員一起找出該爭議點的指引或工作手冊,一同閱讀及分析對應學員的行為,可以減少學員的誤解。也可以避免老師說教的傳統教學方式,讓公正的第三方像是醫療指引或工作手冊去指出學員所犯的錯誤,而非僅是老師的專家意見。譬如說,在2015年美國心臟學會對於高品質CPR的定義有改變,當年若學生仍用2010年版本的做法,直接訂正可能造成老師及學生之間的誤解,若能夠輔以新的準則,與學生一同閱讀讓學生自己習得最新的CPR建議,比起直接『規定』學生該怎麼去執行,更可以提昇學習效果。
綜合以上三種技巧,情境演練之後的檢討,可以利用影像回放系統,讓學員以旁觀者角度實際看到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再利用『GAS』模式誘導學員循序而深層的討論,當需要指正錯誤時,再輔以參考資料作為媒介,讓學員自己找到正確的答案。模擬醫學教育可以融合知識、技術及態度的訓練,但仍須透過反饋過程,萃取模擬醫學中所要傳遞的核心知識,並且驗證學員是否確實學習到學習目標,才不會讓模擬醫學教育流於形式。模擬醫學教育透過反饋,讓學生自己掌握學習的成效,並且發自內心的決定改變,會是未來醫學教育的重要方式。
學生心得
李O鈺
在模擬情境的過程中,時常會因病情的變化,而忘記某些重要的環節。但因為有錄影事後檢討,讓我們能以旁觀者的角度來再看一次自己參與模擬訓練的過程,而這個動作讓我們發現自己漏掉的許多小細節。另外,也因為有錄影的輔助,讓我們有機會檢視團隊合作中值得嘉許的地方及需要改進的部分。
許O文
這次團隊資源管理及模擬教育的課程,對於身為總醫師的我,雖然經歷過多次ACLS、 ETTC、 AILS、 APLS的訓練,或是參加醫策會舉辦的模擬競賽等,參與模擬教案演練的經驗尚算豐富。但這次演練,學長們提供了一套錄影回饋系統來讓我們檢討及討論,感覺確實和以前大不同。
第一:可藉由錄影,知道自己在面對情境時,所經歷的自以為是。譬如當患者心室震顫,三次電擊之後,leader雖然口中念念有詞的提到『使用Amiodarone』,但他沒有把握,護理師夥伴也沒有確實執行,身為團隊成員的我,當下以為有覆議leader這個提議,但經由影音的回放,卻發現我當時竟然沒有這麼做。
第二:經由錄影,可知道自己演練時的缺點,而且是所見即所得,並非單純靠學長事後在旁邊利用查核表指出自己的缺點,再回想當初自己真的有表現不好嗎?影音一放出來,自己就可以清楚知道錯在哪裡,表現不好的地方在哪。類似圖像學習法,影像一投射出來,整個印象就很清晰。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錄影系統的回放模擬過程,對於事後的檢討,確實有震攝人心的效果; 而且不是錯的不明不白,不是錯在自以為,一切都血淋淋的攤在陽光下。可幸的是,我面對的是模擬病人,不會對真正對病人造成傷害,模擬訓練提供我們改進的機會。
最後謝謝學長們用心設計這套模擬教育訓練,包括課前數位學習預習、情境教案演練,事後錄影檢討、並且針對我們不會的地方,提供專業的解惑。現在醫療糾紛頻傳,藉由這樣的訓練,學然後知不足,將來在臨床實際照顧病人時,可以大大的提升醫療品質及改善病患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