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研討會Hightlight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醫學人文教育在北醫:一個共同探索的里程
  • 醫學教育思潮
  • 醫學生專欄
  • 教師心語

臺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住院醫師
余秉軒

See One, Do One, Teach One -Resident As Teacher


“See one, do one, teach one” 是一種醫學教育手法,認為醫學知識及技術的習得應涵括三個層次:觀察、實作、教學,而外科系的技術操作繁多又複雜,特別適合在臨床教學中採用此種模式。有別於以往的「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See one, do one, teach one” 額外強調「教學」本身,能幫助新知識的學習者,更進一步的整理並內化新知。

 

學生時期,我在醫學領域的學習,往往是在緊鑼密鼓的區段式講堂中,為了在最短時間內吸收重點並完成考試,只能朦朧地抓住大方向而省略細節。這樣的學習方式並不完善,或許在考試時能憑藉直覺,從選擇題選項中挑出正確的答案,但要進一步地分析闡述,就會遇到困難。

 

一次印象深刻的經驗發生在實習醫師期間,同團隊中有來自馬來西亞的交換見習生。由於學習文化不同,我向他們介紹了共筆文化,並節選共筆中與臨床情境較相關的部分稍作解說。我深深覺察到,當時的自己雖然能依據共筆的文字作概要的說明,但僅能仰賴共筆的架構而無法組合延伸,實而言之,對於那些醫學知識還未有系統性的理解,僅止於鬆散的認識。

 

結束了該次討論,自己腦海裡浮現出過去主治醫師及住院醫師們的指導,想起他們總是能在隨手取得的白紙上即興教學,這才明白當時自己相對熟稔的 ”do one”,與師長們的 “teach one”之間,尚有一道未被突破的鴻溝。

 

直到自己也開始邁入住院醫師訓練,我發現,住院醫師在醫療團隊中是承上啟下的,對上扮演著學生的角色,向主治醫師們討教各專科的進階知識;對下則帶領醫學生,有責任對他們指導,幫助他們進入團隊,啟發及監督他們的學習。

 

隨著住院醫師教學的次數增加,愈感有品質臨床教學的困難。為了輸出知識,必須事先做好準備,重新將知識爬梳整理,從扁平零碎的片段,組織成立體化具架構的系統,才能增加教學的邏輯性與連貫性,讓學習者更有效率的吸收。從自我的檢討、聽者的即時互動,與後續回饋,我發現自己對於同樣的一套知識產生許多不同角度的闡釋,每次的教學經驗也總在加深自己的熟悉程度。此時對於學弟妹們的指導,反而是在幫助自己彌補過去學習的不足。

 

這套學習方式同樣也被我應用於外科操作。譬如在執行膀胱鏡檢查時,帶著學弟妹們向病人說明檢查的原因、檢查方式、可能的併發症與風險;在檢查過程中引導學弟妹們辨識各解剖構造,討論病灶間的差異。這些解說不僅是在教學,也作為一種自我考核,確信自己的每一項舉措都有其依據,且禁得起詢問。

 

從實習醫學生,PGY,再進入住院醫師階段,教學的責任逐漸加重,與其視教學為負擔,或是對教學感到膽怯,不妨將這過程視為學習歷程的一部分。感謝學弟妹們願意陪著自己摸索知識,一同探索其中的趣味。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張上淳教授 主編:陽明大學醫學院楊令瑀主任委員 副主編: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副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國防醫學院黃國書委員

編輯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洪焜隆委員、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吳建志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楊朝鈞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洪維德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陳維恭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王森稔委員、馬偕醫學院李安生委員、國防醫學院黃國書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葉日弌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陳彥元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