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醫學教育做好

  •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研討會Hightlight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醫學生的知識架構與診斷策略的培育
  • 醫學教育思潮
  • 醫學生專欄
  • 教師心語

耕莘醫院產科主任
張正坤

如何把醫學教育做好


從1991年來到耕莘醫院任職已經將近二十五年了,在耕莘醫院初期主要是以臨床為主教學為輔。而早期教學都是用在台北榮民總醫院做總醫師的階段帶住院醫師以及實習醫師和見習醫師的方法,在每天晨會總喜歡拷問學生一些醫學的知識,再把自己所知的跟學生分享,自認為已經把醫師的教學做好了。

 

但到了2000年輔大醫學院成立了,開始要寫PBL(patient based learning)教案,並開始有輔大學生來醫院見習及實習。一開始的教學方式都是以傳統方式教學來指導學生,在查房的時候就會問學生如何診斷疾病的方法並就病人的病情來做討論。假如學生不會回答自己就會把自己所知道的從診斷治療一系列的講出來有點類似上課一般,老師與學生之間互動較少。

 

假如學生願意來門診做學習也會利用病人比較少的時候請他們過來跟著看,但因為婦產科的特殊性常常無法讓學生進來看內診的狀況以及親自讓學生操作,教學效果有限。

 

學校跟醫院方面也擬定了一些固定的教學科目與核心課程需要來完成,在固定課程方面一開始總是以課堂授課的方式約五十分鐘把授課題目講完,接著再問學生有無問題再給予做解答,在學生的評量方面總是以既有的印象不是很客觀地來評量學生的成績。

 

但在經過輔仁大學的師培課程與醫策會的一般醫學教師研習營的學習,對學生的教學有較多面向也較為活潑,與學生更有互動。在上過臨床技能的教授方式與臨床技能命題及監考的學習,對於新的醫學教育方式更有了一些新的體悟。

 

當新的見習醫師來到婦產科時會先給予上核心課程,上課的內容希望是能夠與學生用討論的方式來教授,針對學生不懂的地方來做解釋,而不再是從第一張幻燈片講到最後一張幻燈片再問學生有沒有什麼問題 。

 

在臨床照護方面以住院醫師來帶實習醫師及見習醫師,而自己則是從旁協助。讓學生能夠知道住院醫師臨床該做及該懂得事項,而學生也會認為自己是醫療團隊的一員。同時也讓病人能夠知道實習醫師及見習醫師是整個醫療團隊的一個分子,也對他的病情及照顧是非常有幫助的,不會把實習醫生當作是空氣或者認為自己是實習醫生的實驗品,而不願以去配合學生的學習。

 

而在個案的教導方面會先對學生做一個學前的測驗不一定是用筆試而是可能是用口頭的測驗來看學生的程度這樣子才能夠依照學生的程度來做教導。

 

對學生在臨床上的指導,也希望學生能夠從工作中來學習醫學知識並從中來學習照顧病人並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也從病人的照顧下學到在現行的醫療制度下如何執行臨床工作,以及如何學習醫病溝通的技巧,而不是像以往只是把自己所知道的醫學知識做傳授。

 

以病人為導向的學習課程,在醫學知識的傳授上讓學生能夠從個案中的病史及檢查中,自己能夠引導出在病史詢問,還需要再仔細的詢問哪些問題?還要做什麼檢查?以及如何來做診斷?那診斷之後該如何來做治療?讓學習主要是讓學生相互討論為主,而住院醫師及主治醫師只是站在協助的一個角色,就如同在上PBL課程一樣,盡量讓學生能夠把把病人的個案能夠經由互相討論來達到完全了解。

 

病房的學習也比較著重讓學生能夠進入情況真的了解這個病人的病史而不是用傳統填鴨式的教學。

 

在門診教學方面都是採用只約診二到三個病人,然後讓學生先對病人做病史的詢問,假如有兩個學生也讓另一個學生看是否還有什麼遺漏沒有問的病史,然後再親自來詢問病人並解釋這樣詢問的用意何在?對診斷的幫忙是什麼?並詢問學生是否知道如何做鑒別診斷以及治療?

 

在醫療併發症事件的討論上使用健康矩陣,包括病人照護,醫學知識,人際溝通技巧,專業素養,醫療體系內行醫,及行醫導向的學習改進六個項目。病人照顧方面則包括安全的醫療,即時的服務,有效的處置,有效率的服務,平等的就醫,以病人為中心等六個面向。

 

在學習評估方面三百六十度多面向評量適合住院醫師的評量,實習醫師及見習醫師的評量最需要看學習護照是否都有完成該學習的項目,另外有主治醫師及住院醫師來做評分,在技能方面則是用mini-CEX以及D O P S兩項來做臨床技能的評量。

 

在老師方面我覺得教學的熱誠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老師自己也要有隨時充實新知來教導學生的熱誠,能夠在照顧病人時以病人為中心,發揮愛心這樣學生才能夠學到醫師的特質,醫學教育的養成有時候身教重於言教。

 

在教導學生的時候,有時候需要因才施教,對於較懶散的學生真是要想辦法,激發他學習的動力。

 

在教學體系方面則是要有一個良好制度,能把教材每年做更新,老師的付出雖然是一種責任一種付出,但是學校或者是醫院應該要有適當的奬勵給老師,讓老師能夠沒有後顧之憂。

 

醫學教育目前在醫策會與學校醫院以及老師與學生大家共同的努力,已經有很好的進步,但是制度還是要能夠更完善,教材應該要更與時俱進,老師方面更有教學的熱誠與素養,希望能培育出更多優秀醫師。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張上淳教授 主編:陽明大學醫學院楊令瑀主任委員 副主編: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副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國防醫學院黃國書委員

編輯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洪焜隆委員、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吳建志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楊朝鈞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洪維德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陳維恭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王森稔委員、馬偕醫學院李安生委員、國防醫學院黃國書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葉日弌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陳彥元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