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醫學系四年級
吳柏樟
PBL課程學習心得
外界大多認為輔大醫學系的特色是推行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的確,敝系推崇PBL行之有年,這個學習的模式和一般大堂課的差別,要在實際以PBL學習後,才能真正去瞭解。
PBL是利用小班討論的模式來運作,一個小班由八位學生與一或二位指導老師(tutor)組成,PBL會有一個故事情境(或稱之教案),將故事內容以4至6頁的長度來呈現,第一頁通常是描述一個病人發生了什麼事(Present illness),學生在此頁必須要在白板上列出事實(Fact)、假設(Hypothesis)與所須知道的事(Need to know)。好比一個病人表現出Fever(發燒)、Malaise(不適)和Myalgia(肌痛),我們就要從中去列出比較有可能的Hypothesis(比方說Flu(流感), Dengue Fever(登革熱)等等),接著針對所列出的Hypothesis,討論到該列出哪些Need to know,包括History(病史), Physical Examination(理學檢查) 與Lab(實驗室診斷)。接著在之後的頁數中,會出現各式各樣的線索,告訴我們那一項Hypothesis是最有可能的。小班tutor會適時的提出一些問題或是給予幫助,讓討論更為順利。在討論的過程中,會有我們所看不懂的症狀、檢查,這些就是我們可能需要學習的Learning Issues(LI),但是真正必須去學習的,則是Learning Objectives(LO),LO涵蓋的層面非常廣,從生理、病理、微生物、藥理到臨床的知識等等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如果每個小班都自訂各組的LO,那麼全班同學所學的知識會不會不一致?後來得到的答案是 -小班tutor有一個標準的LO會協助對照。簡而言之,上述的討論稱作開教案,我們要在下一次上課(半個星期後),將自己所讀的LO,和其他同學分享與討論,可以利用白板、電腦、甚至實物投影機來分享。在每一項LO都討論完以後,我們要回歸教案,把剛剛才討論的內容連結進教案中的重要字句,作為一個簡單的review。
這當然是一個理想的狀態下所看到的PBL,PBL在輔大推行已經十幾屆,每一年都有學長姐提出不同的問題及看法,想要設法讓學弟妹能有較好的學習體驗,譬如說:曾經一個禮拜要PBL三次,現在一個禮拜只要兩次。那少的這一次,系上會安排請老師來上大堂課。
為什麼我們還是需要大堂課?PBL的每一個教案都只會導向單一疾病與其併發症,因此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利用PBL去學習的疾病都只是比較重點性的疾病,但是一個心臟不是只有AMI(急性心肌梗塞)、Hypertension(高血壓)又或者是CHF(鬱血性心衰竭),因此大堂課由專科老師或醫師來補充是必要的。PBL是透過學生自主性的去學習,有的同學讀得多,有的同學讀得少,但是作為一個學校,仍要授予學生該得到的知識。然而,在PBL 有機會討論到一個疾病的處置和治療,其治療和處置,可能是多個藥物的組合且適用在不同情況,這必須要由有經驗的人(臨床醫師)來指導會比較恰當,再說,在準備PBL的過程中,多數同學都是參考美國的教科書,有時候美國人寫的Guidelines不見得是我國現在正使用的,會有些許落差。舉例而言,Kawasaki Disease(川崎病)的處置若依照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建議,必須使用高劑量Aspirin(阿斯匹靈)加上IVIG(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但經過小班Tutor的提醒,台灣比較少使用高劑量的Aspirin。因此我認為只有純藥理學的部分(像是Mechanism of Action與Adverse effects)比較適合同學來討論。
除了前段所言,PBL尚有其不完美的地方,它的費時,應該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每一次上課要花2個小時來討論我們已經讀過的內容(另外要花1小時開教案),對一些同學而言,既然已經讀過了,那麼這些時間應該可以更妥善運用。
PBL對於醫學生的確是個負擔,我們每個禮拜要花時間在閱讀課本和上網找資料,在我大三剛接觸PBL時,為了準備PBL可能得花上兩個晚上,而現在大四的我,可以不必花那麼久的時間,不過也是需要一個晚上的時間來準備。這毫無疑問是經過一年半下來PBL的訓練,我的閱讀和查資料能力有提升。 PBL就是要訓練自我學習的能力,班上有許多同學,已經有能力閱讀論文 (NEJM、The Lancet等)。另外,每週兩次的討論,要用清楚的口吻來告訴同學和tutor你讀到了什麼,久而久之,這當然也對我們的口語表達能力有提升,至少去組織和構思所要講的內容有點幫助。
PBL的目標除了訓練查資料的能力,它仍期盼我們能透過這種運作模式,培養我們Differential Diagnosis(DD, 鑑別診斷)的能力,從學習基礎醫學的同時,就能有臨床醫學的一點思維。傳統式大堂課的教育,通常是給一個課本上的整理表格,告訴你每一個疾病的相似及相異,但是反過來,我們看到一個症狀或臨床表現,能不能想到有哪些疾病可能是原因?因此,PBL或多或少對於我們基礎和臨床課程的銜接有幫助。
當然每個人對於PBL的看法不盡相同,對於PBL與傳統大堂課兩種學習方式, 按照我的經驗來說,PBL比較偏向深入的學習,而大堂課比較偏向廣度的學習,我認為沒有哪個真正比較好。大堂課也有它的弊端,若台上的老師講得太差或太無趣,導致學生無精打采,學習的效率也不會很好;學生也不見得會在課後就仔細去複習課堂內容,這點比起來PBL反而是要求我們要讀書,也要讀懂。對於輔醫的現況,我是認為可以稍微調整PBL的教案數量,稍微增加一點大堂課的時間,讓我們能學得比較廣,至少一些罕見疾病也該有所聽聞,還很重要的是,更充足的課後時間可做更有效的運用。整體而言,輔大醫學系在課程的規劃是非常謹慎和用心,PBL和大堂課之間的搭配也會漸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