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研討會Hightlight
  •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辦公室參訪記要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高雄醫學大學
名譽教授 劉克明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辦公室參訪記要


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 WHO) 的宗旨是促進世界人類獲得最高水準的健康,主要任務是指導、協調世界各國的衛生工作,協助各國發展衛生業務,並加強撲滅流行病及其他疾病。其組織總部設在日內瓦,下設非洲、美洲、東地中海、歐洲、東南亞和西太平洋等六個區辦公室。其中,西太平洋區世界衛生組織辦公室 (Western Pacific Regional Office,簡稱WPRO),設於菲律賓馬尼拉。

 

世界醫學教育聯盟 (World Feder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簡稱WFME) 是世界衛生組織 (WHO) 的重要伙伴,設有六個區域性醫學教育學會 (Regional Associations of Medical Education),西太平洋區醫學教育學會 (Associ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簡稱AMEWPR) 是其中之一。西太平洋區醫學教育學會 (AMEWPR) 的會員國為澳洲、柬埔寨、中國、裴濟、日本、韓國、寮國、馬來西亞、蒙古、紐西蘭、新幾內亞、菲律賓、新加坡、台灣、越南。2017年西太平洋區醫學教育學會年會 (AMEWPR 2017 Board Meeting) 安排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時間是 2017年2月1日至3日。台灣是西太平洋區醫學教育學會會員國,每年皆由醫學院評鑑學會 (TMAC) 主任委員領隊出席會議,今年也是林其和主任委員領隊,隊員賴其萬教授與劉克明教授。

 

2017年2月1日下午由西太平洋區醫學教育學會 (AMEWPR ) 主席 Dr. Michael Field領隊,在菲律賓代表Dr. Alfaretta Luisa Reyes引導下,全體與會會員國代表參訪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辦公室 (Manila Western Pacific Regional Office)。謹將參訪過程及心得摘述如下。

 

世界衛生組織馬尼拉西太平洋區辦公室警衛森嚴,各國代表們在Ms. Fabia Lonnquis (Technical Officer, External Partnerships and Partnership, Office of the Regional Director, WPRO) 的引導下,參觀環境優美、綠色盎然的美麗花園庭院 (相片一)、藝廊 (Art gallery) 、大會會場及圖書館等,除了團體合照留念 (相片二),並聆聽兩場簡報。第一場簡報由Dr. Vivian Lin (Director, Division of Health System, WPRO) 主講 "世界衛生組織 (WHO) 與其西太平洋區辦公室 (WPRO) 概述 (An Overview of WHO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al Office )”,第二場簡報由 Dr. Indrajit Hazarika )Technical Officer, Division of Health System, Health Workforce Police, WPRO) 主講 "醫療人力: 地區性的優先事項與行動 (Health Workforce: Regional Priorities and Action)"。

 

I. 世界衛生組織 (WHO) 與其西太平洋區辦公室 (WPRO) 概述:

 
  1. 全球世界衛生組織辦公室一體的行動 (Moving as one):

    Dr. Lin首先說明世界衛生組織總部設在日內瓦,下設非洲 (Brazzaville African Region)、美洲 (Washington Region of the Americans)、東地中海 (Cairo Eastern Mediterranean Region)、歐洲 (Copenhagen European Region)、東南亞 (New Dehli South-East Asia Region) 和西太平洋 (Manila Western Pacific Region) 等六個區辦公室,且在很多國家都設有辦公室 (Country office)。

    世界衛生組織的核心功能 (Core functions) 為,提供全球衛生事務的指導、發展衛生研究的事項、制定規範和標準、闡明實證為依據的政策之選擇、提供各國的支持、監測暨評估衛生的趨勢等。
     
  2. 世界衛生組織 (WHO) 西太平洋區辦公室 (WPRO) 之任務及策略:

    西太平洋區概況:
    Dr. Lin隨後提到西太平洋區域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區域,各國人口數目眾多,但經濟發展程度差距大。在各國地理位置與氣候方面,甚多屬亞熱帶至熱帶的海島國家,其社會、政策及政府的架構也呈現多元化。同時,其流行病學和人口狀況也正在改變中,例如面臨傳染病和非傳染性疾病的雙重負擔與快速的人口老化過程。此外,西太平洋區又常遭遇新興流行病和自然災害的迫害。雪上加霜的是來自全球衛生開發行動的資金又被減少。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辦公室之任務及策略:
    1). 防止傳染性疾病 (Communicable diseases):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 (HIV)、結核病 (TB)、瘧疾 (malaria)、神經管缺陷 (NTDs)、麻瘋病 (leprosy) 等。
    2). 防止非傳染性疾病 (Non communicable diseases,簡稱NCDs): 慢性病 (Chronic diseases)、風險因子 (Risk factors)、營養 (Nutrition) 等。
    3). 推展通過生命歷程的健康 (Health through the life course): 平均血球血紅素 (MCH)、硬腦膜下血腫 (SDH)、老化 (Aging)、環境 (Environment) 等。
    4). 推動衛生系統 (Health systems): 衛生政策與財務、整合的傳送醫療服務、基礎的醫療與技術、健康智能與創新 (Health Intelligence and Innovation) 等。
    5). 準備,監測和反應 (Preparedness, surveillance and response): 突然爆發(Outbreaks)、監測 (surveillance)、緊急情況災害 (Emergencies disasters)、食物安全 (Food safety) 等。
    6). 團體的服務和使成為可能的功能 (Corporate services and enabling functions): 領導治理 (Leadership governance)、使成為可能及支持 (Enabling and support) 等。
     
  3. 世界衛生組織 (WHO) 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

    Dr. Lin隨後說明世界衛生組織 (WHO) 提出 “改變我們的的世界 (Transforming our world) – 2030年可持續發展的事項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如下:
    1). 沒有貧窮 (No poverty): 結束隨處可見一切形式的貧窮。
    2). 零飢餓 (Zero hungry): 實現糧食的安全和改善營養,並促進可持續的農業。
    3). 良好的健康和福祉 (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 確保健康的生活,並促進所有年齡層的人的福祉。
    4). 優質的教育 (Quality education): 確保包含一切的和公平的優質教育,並促進全部人的終身學習的機會。
    5). 性別平等 (Gender equality): 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所有婦女和女孩權力。
    6). 乾淨的用水和衛生設施 (Clean water and sanitation): 確保所有人的用水和衛生設施的可方便使用性和能夠持續的管理。
    7). 價格合理且清潔的能源 (Affordable and clean energy): 確保為所有人提供負擔得起、可靠的、可持續及現代的能源。
    8). 正當的工作和經濟增長 (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 促進持續的,包含一切的和可持續的經濟成長,提供所有的人有全部的及生產性的就業,而且是正當的工作。
    9). 行業創新和基礎設施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建立彈性的基礎設施,促進包含一切的和可持續的產業化,並促進創新。
    10). 減少不平等 (Reduced inequalities): 減少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不平等。
    11). 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和社區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使城市和人類住區,具有包容性,安全性,恢復力和可持續性。
    12). 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確保可持續消費和生產的模式。
    13). 氣候行動 (Climate action): 採取緊急行動,以應對氣候的變化及其影響。
    14). 在水下生活 (Life below water): 保護和可持續地利用海洋等水資源,以促進未來可持續的發展。
    15). 陸地上的生活 (Life on land): 保護,恢復和促進陸地生態系統能夠持續利用,能持續地管理森林,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轉土地退化和停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16). 和平正義和強有力的機構 (Peace justice and strong institutions): 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和平和包容的社會,為所有人提供訴諸司法的機會,並在各級建立有效,負責和包含一切的的制度。
    17). 為達到目標的伙伴關係 (Partnerships for the goals): 加強執行方法,並振興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夥伴關係。
 

全民健康保險 (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簡稱UHC):
全民健康保險 (UHC) 是對於社會福利、穩定和凝聚力的基本要求。它容許人們獲得優質的醫療服務,而不致於面臨經費上的災難。每一個國家都可以採取行動,改善人們獲得基本服務的機會,提高照護的質量,更好地保護每一個家庭免於自付費用。2030年世界衛生組織 (WHO) 要建立國際性的全民健康保險,特別是在開發中的國家,此計畫稱UHC 2030。

 

建立彈性的醫療系統,包含抗菌素耐藥性 (AMR) 與全民健康保險 (UHC) (Building resilient health system to contain AMR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 UHC (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為了加強全球衛生結構,以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必須實現全民健康保險 (UHC),如此不但具有強大的醫療系統,而且能有更好的準備和預防,特別要加強對抗菌素耐藥性的反應的研究。

 

抗菌素耐藥性相關因素: 過度使用抗生素 (Over-prescribing of antibiotics)、 醫院和診所的感染控制不良 (Poor infection control in hospitals and clinics)、廢物管理差 (Poor waste management)、在家畜和魚類養殖中過度使用抗生素 (Over-use of antibiotics in livestock and fish farming)、食品安全 (Food security)、缺乏開發新的抗生素 (Lack of new antibiotics being developed) 等。世界衛生組織 (WHO) 對抗菌素耐藥性的治理規劃一項發展進程,各國要執行國家層級行動計畫 (National Action Plan on AMR),各地區要執行監控和調節的協調 (Harmonization of surveillance and regulation),全球則加強研究與發展與新的抗生素與新的診斷 (Enhance R&D, new antibiotics and diagnostics)。

 

Dr. Lin 結束簡報時,提出世界衛生組織 (WHO) 的能力發展計劃 (Capacity Development Programs),包括世界衛生組織獎學金 (WHO Fellowships)、全球醫療學習中心 (Global Health Learning Center)、合作中心 (Collaboration Centers), 健康領導力發展計劃 (Health Leadership Development Initiative)、實習生和志願者 (Interns and volunteers)。歡迎各國申請,並充分使用這些資源,以達到創立世界衛生組織 (WHO)的目的。

 

II. 醫療人力: 地區性的優先事項與行動 (Health Workforce: Regional Priorities and Action)

 

接著由 Dr.Indrajit Hazarika 主講 “ 醫療人力: 地區性的優先事項與行動"。 重點如下:

  1. 可持續發展的 17個目標對會員國的影響 (Implications for Member States): Dr. Hazarika首先重述世界衛生組織 (WHO) 可持續發展的 17個目標 (SDGs): 1). 沒有貧窮‧2). 零飢餓。3). 良好的健康和福祉。4). 優質的教育。5). 性別平等。6). 乾淨的用水和衛生設施。7). 價格合理且清潔的能源。8). 正當的工作和經濟增長。9). 行業創新和基礎設施。10). 減少不平等。11). 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和社區。12). 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13). 氣候行動。14). 在水下生活。15). 陸地上的生活。16). 和平正義和強有力的機構。17). 為達到目標的伙伴關係。

    接著他提到對會員國的影響 (Implications for Member States): 1). 世界衛生組織 (WHO) 可持續發展的 17個目標 (SDGs),旨在為會員國提供整體性的,經濟,社會,環境和政治的包括一切的和可持續性的發展。2). 可持續發展的 17個目標 (SDGs) 是能夠被應用於全部的國家。3). 需要創新的工作方法才能讓全部的國家都能夠一致性的發展,例如: 跨行業(政府全面的做法)及跨越一系列利益相關者(全社會的方法)。4). 因此各國的衛生部門對此資訊的傳達,影響和制度化的行動扮演新的角色。
     
  2. 對於可持續發展目標 WPRO區域的行動計畫 (Regional Action Agenda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要達成可持續發展目標 (SDGs) 區域的行動議程的要素 (Element) 為 : 1). 國家目標是什麼,他們將如何知道? 2). 不會有任何國家發展落後的優先政策和方案是什麼?3). 各國將如何實現優先事項? 4). 各國衛生部門將如何推動議程?

    Dr. Hazarika 針對上面要素的4個指導性問題提出12個行動領域 (Action domains) 如表一。

    表一: 4個指導性問題及12個行動的領域 (Action domains)。
    指導性問題
    (Guiding questions)
    行動領域
    (Action domains)
    1 國家目標是什麼,他們將如何知道? 1.1 國家主持選擇健康的目標、目的和適應症。
    1.2 嚴謹的監控和審查過程。
    1.3 足夠的資訊能力。
    2 不會有任何國家發展落後的優先政策和方案是什麼? 2.1 醫療服務的公平性。
    2.2 透過跨部門的合作,達到雙贏。
    2.3 促進公平的融資策略。
    3 各國將如何實現優先事項? 3.1 跨政府的合作。
    3.2 非政府的利益相關者的參與。
    3.3 受影響的社區的參與。
    4 各國衛生部門將如何推動議程? 4.1 具備知識交流的能力。
    4.2 具導引此政策體系的領導技能。
    4.3 應具備對當前和未來挑戰的能力。

     
  3. 全民健康保險 (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Dr. Hazarika以可持續發展的17個目標 (SDGs) 的第三個目標良好的健康和福祉 (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要確保健康的生活,並促進所有年齡層的人的福祉為例,WPRO 提出的作法為全民健康保險,藉著透過各國一起的努力,幫助西太洋區城 1.8兆人口享受更健康的生活。其全民健康保險 (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的五個健康系统属性 (Health System Attributes) 與行動領域 (Action domains) 如表二。
     

    表二:全民健康保險 (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健康系统属性
    (Health System Attributes)
    行動領域
    (Action domains)
    1 品質(Quality) 1.1 法規和監管的環境。
    1.2 高效率的、反應靈敏的個人與群眾為基礎的服務。
    1.3 個人、家庭和社區的参與。
    2 效率(Efficiency)    
    2.1 衛生系统架構,需满足群眾的需求。
    2.2 激勵適當的提供和使用服務的機制。
    2.3 提高管理效率和效能。
    3 公平(Equity) 3.1 财務要有保障。
    3.2 服務覆蓋的範圍和接受的公平性。
    3.3 沒有歧视。
    4 責任(Accountability) 4.1 政府的領導和醫療法的規定。
    4.2 建立公共政策的合作伙伴關係。
    4.3 執行透明的監督和評估機制。
    5 可持續性和彈性
    (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
    5.1 公共衛生的準備情形。
    5.2 建構地區的公共衛生能力。
    5.3 地區公共衛生系统的適應性和可持續性。

     
  4. 一個普遍的真理:没有醫療人員就沒有健康 (An Universal Truth: No Health Without a Workforce):

    Dr. Hazarika提出西太平洋區域國家的醫療人員數目(表三、表四、表五)、醫學教育機構數目 (表六) 及醫學教育的概況 (表七)。

    表三: 每一千人的醫師數目。
    排序 國家 年代 醫師數目
    1 澳洲 2014 3.5
    2 北韓 2003 3.3
    3 世界經合組織(35國) 2016 3.3
    4 紐西蘭 2014 2.8
    5 蒙古 2011 2.8
    6 澳門 2013 2.4
    7 日本 2014 2.4
    8 南韓 2014 2.2
    9 新加坡 2013 2.0
    10 香港 2012 1.8
    11 中國 2014 1.7
    12 汶萊 2010 1.4
    13 馬來西亞 2011 1.3
    14 亞洲(22國) 2016 1.3
    15 越南 2012 1.2
    16 菲律賓 2004 1.2
    17 斯里蘭卡 2011 0.9
    18 巴基斯坦 2010 0.8
    19 印度 2014 0.7
    20 緬甸 2012 0.6
    21 斐濟 2011 0.6
    22 泰國 2010 0.4
    23 孟加拉國 2011 0.4
    24 印尼 2010 0.3
    25 寮國 2012 0.3
    26 尼泊爾 2004 0.2
    27 所羅門群島 2013 0.2
    28 柬埔寨 2012 0.2
    29 巴布亞新幾內亞 2010 0.1


    表四: 每一千人的護理人員數目。
    排序 國家 年代 護理人員數目
    1 澳洲 2014 11.6
    2 日本 2014 11.0
    3 紐西蘭 2014 10.1
    4 世界經合組織(35國) 2016 9.1
    5 汶萊 2012 8.0
    6 香港 2012 6.1
    7 新加坡 2013 5.8
    8 南韓 2014 5.6
    9 菲律賓 2004 4.3
    10 北韓 2003 4.1
    11 蒙古 2011 3.6
    12 馬來西亞 2010 3.3
    13 亞洲(22國) 2016 3.1
    14 澳門 2013 2.8
    15 斐濟 2011 2.7
    16 中國 2014 2.2
    17 泰國 2010 2.1
    18 斯里蘭卡 2011 1.9
    19 所羅門群島 2013 1.5
    20 印度 2014 1.4
    21 越南 2012 1.2
    22 印尼 2010 1.2
    23 緬甸 2012 1.0
    24 寮國 2012 0.9
    25 柬埔寨 2012 0.8
    26 巴基斯坦 2010 0.6
    27 巴布亞新幾內亞 2010 0.6
    28 尼泊爾 2004 0.5
    29 孟加拉國 2011 0.2


    表五: 每一千人的護理人員數目與醫師數目的比例。
    排序 國家 年代 護理人員數目/醫師數目
    1 巴布亞新幾內亞 2010 9.7
    2 所羅門群島 2013 8.5
    3 汶萊 2012 5.6
    4 泰國 2010 5.3
    5 柬埔寨 2012 4.7
    6 日本 2014 4.6
    7 斐濟 2011 4.5
    8 菲律賓 2004 3.7
    9 印尼 2010 3.6
    10 紐西蘭 2014 3.6
    11 香港 2012 3.4
    12 澳洲 2014 3.3
    13 寮國 2012 3.2
    14 新加坡 2013 2.9
    15 世界經合組織(35國) 2016 2.7
    16 馬來西亞 2010 2.6
    17 南韓 2014 2.5
    18 亞洲(22國) 2016 2.4
    19 尼泊爾 2004 2.3
    20 斯里蘭卡 2011 2.2
    21 印度 2014 1.9
    22 緬甸 2012 1.6
    23 蒙古 2011 1.3
    24 中國 2014 1.3
    25 北韓 2003 1.3
    26 澳門 2013 1.2
    27 越南 2012 1.0
    28 巴基斯坦 2010 0.7
    29 孟加拉國 2011 0.6


    表六: 西太平洋區域國家的醫學教育機構數目(Health Workforce Supply)。
    排序 國家 醫學院數目
    1 中國 184
    2 日本 83
    3 菲律賓 43
    4 南韓 41
    5 馬來西亞 26
    6 澳洲 20
    7 越南 10
    8 北韓 10
    9 蒙古 7
    10 新加坡 3
    11 紐西蘭 3
    12 薩摩亞國 2
    13 巴布亞新幾內亞 2
    14 香港 2
    15 斐濟 2
    16 柬埔寨 2
    17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2
    18 庫克群島 2
    19 所羅門群島 1
    20 萬那杜共和國 1
    21 寮國 1

     
  5. 醫學教育的概況 (Timeline of Health Training Courses and Institutions):
    Dr. Hazarika以柬埔寨為例說明醫學教育的發展概況 (表七)。

    表七: 柬埔寨醫療專業相關教育從 2006至 2014年的發展過程。
      年代 醫療專業相關課程數目 醫療專業相關課程名稱
    1 2006-2007 18 醫學、藥學、牙醫學、護理學(學士)、護理學(博士)、醫療工作人員(學士)、醫療工作人員(博士)、實驗診斷學、物理治療學、公共衛生學(碩士)、DES (內科學、兒科學、外科學、婦產學、影像學、麻醉學、生物學、心理學)。
    2 2008 23 醫學、藥學、牙醫學、護理學(學士)、護理學(博士)、醫療工作人員(學士)、醫療工作人員(博士)、實驗診斷學、物理治療學、公共衛生學(碩士)、DES (內科學、兒科學、外科學、婦產學、影像學、麻醉學、生物學、心理學、眼科學)、DU(兒科學、心臟學、心理學、重症醫學)‧
    3 2009-2011 25 醫學、藥學、牙醫學、護理學(學士)、護理學(博士)、醫療工作人員(學士)、醫療工作人員(博士)、實驗診斷學、物理治療學、公共衛生學(碩士)、DES (內科學、兒科學、外科學、婦產學、影像學、麻醉學、生物學、心理學、眼科學、耳鼻喉學)、DU(兒科學、心臟學、心理學、重症醫學)、治療學 (asso. deg)‧
    4 2012-2014 28 醫學、藥學、牙醫學、護理學(學士)、護理學(博士)、醫療工作人員(學士)、醫療工作人員(博士)、實驗診斷學、物理治療學、公共衛生學(碩士)、DES (內科學、兒科學、外科學、婦產學、影像學、麻醉學、生物學、心理學、眼科學、耳鼻喉學、神經外科學)、DU(兒科學、心臟學、心理學、重症醫學)、治療學 (asso. deg)、公共衛生學士、與藥學碩士‧

     
  6. 西太平洋區域國家的醫學教育的評鑑機構 (Accreditation):
    Dr. Hazarika 整理西太平洋區域國家的醫學教育的評鑑機構等資訊如下表。

    表八: 西太平洋區域國家的醫學教育的評鑑機構等資訊。
      國家 評鑑機構 評鑑機構的屬性 評鑑的結果
    1 澳洲 澳大利亞醫學委員會(Australian Medical Council) 獨立機構
    (Independent Entity)
    強制的醫師執照必要的(Mandatory Necessary for physician licensure)
    2 中國 醫學教育評鑑工作委員會 (Working Committee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政府權限
    (Government authority)
    目前是自願的,自2020年起是強制的
    3 香港 香港醫學委員會/教育及評鑑委員會 (Medical Council of Hong Kong/Education and Accreditation Committee) 獨立機構
    (Independent Entity)
    強制的
    4 日本 日本醫學教育評鑑委員會 (Japan 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Medical Education – JACME) 獨立機構
    (Independent Entity)
    強制的
    5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資格認證機構 (Malaysian Qualification Agency) 政府權限
    (Government authority)
    強制的
    醫師執照必要的
    6 紐西蘭 新西蘭醫學委員會(與澳洲醫學委員會合作) (Medical Council of New Zealand – together with the Australian Medical Council) 獨立機構
    (Independent Entity)
    強制的
    醫師執照必要的
    7 菲律賓 菲律賓高等教育委員會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政府權限
    (Government authority)
    強制的
    菲律賓學校,大學和學院認證協會(Philippine Accrediting Association of School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PAASCU) 獨立機構
    (Independent Entity)
    自願的
    8 薩摩亞國 菲律賓學校,大學和學院認證協會(Philippine Accrediting Association of School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PAASCU) 獨立機構
    (Independent Entity)
    自願的
    9 新加坡 新加坡醫學委員會/衛生部 (Singapore Medical Council/Ministry of Health) 政府權限
    (Government authority)
    強制的
    10 南韓 韓國醫學教育與評估協會 (Korean Institute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Evaluation - KIMEE) 獨立機構
    (Independent Entity)
    自願的
    11 越南 越南衛生部與教育和訓練部(Ministry of Health 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政府權限
    (Government authority)
    強制的

     
  7. 結語:
    Dr. Hazarika 在結束簡報時,特別強調要達到醫療人力的優先 (Health Workforce Priorities) 之策略, 包括: 1). 制定和加強醫療人力監管制度, 2). 發展和加強醫療人力資訊系統, 3). 發展和改善醫療人力教育, 4). 加強醫療人力的管理,領導能力和經營。

    同時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辦公室 (WHO WPRO) 也提供訓練的機會,鼓勵各會員國申請,以整體提升西太平洋區域的群眾之健康與福祉,其提供訓練的項目包括: 定期獎學金 (Regular fellowship,可長達六年)、短期進修 (Study tour,5 至10日)、全球醫療學習中心進修 (Global Health Learning Center,可長達六個月)、醫療領導力發展計劃 (Health Leadership Development Initiative - HLDI, 可長達二年) 等。
     
  8. 心得與誌謝:
    Dr. Stefan Lindgren是世界醫學教育聯盟 (WFME) 前任主席,他建議醫學教育機構要發展新的醫學教育課程,以訓練未來醫療照護全球化的醫師。而對於醫療照護全球化相關的議題,筆者非常感謝AMEWPR 主席Dr. Michael Field 安排會員國代表參訪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辦公室 (WHO WPRO)。並特別感謝Dr. Vivian Lin (Director, Division of Health System, WPRO) 的同意接受參訪及簡報。Dr. Indrajit Hazarika )Technical Officer, Division of Health System, Health Workforce Police, WPRO) 的簡報。Ms. Fabia Lonnquis (Technical Officer, External Partnerships and Partnership, Office of the Regional Director, WPRO) 的引導參觀及解說。

    筆者經由此次參訪,深入瞭解世界衛生組織的目標、現況、貢獻與未來發展目標,獲益良多。但較遺憾的是台灣的醫界的努力及醫療水準與品質等資訊,未能呈現在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上。

    期望本報告不但有助於台灣醫學教育界對世界衛生機構的深入瞭解,並且有助於公共衛生等課程及人材培育的規畫與發展,醫學生畢業後也能夠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未來能勝任醫療照護全球化醫師的角色,貢獻所長。
     

    參考資料:

    1. Lin. V. An Overview of WHO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al Office https://www.dropbox.com/sh/qsaepvf9gkb83d9/AABTsjEEY2RvZO2TdTV3Hynba?dl=0&preview=AMEWPR_Feb+2017+Introduction+to+WHO+WPR.pdf.
    2. Hazarika I. Health Workforce: Regional Priorities and Action. AMEWPR Visit to WHO WPRO. Manila Philippines. February 1st., 2017. https://www.dropbox.com/sh/qsaepvf9gkb83d9/AABTsjEEY2RvZO2TdTV3Hynba?dl=0&preview=AMEWPR_WHO+WPR+presentation.pdf.
    3. Lindgren S., Gordon D. The doctor we are educating for a future global role in health care. Medical Teacher. 33: 5551-554, 2011.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3109/0142159X.2011.578174

     

    附件:

    1. 相片一: 世界衛生組織 (WHO)西太平洋區辦公室 (WPRO) 外觀景色 。

       
    2. 相片二: AMEWPR 會員國代表在世界衛生組織 (WHO) 西太平洋區辦公室 (WPRO) 會議廳團體合照。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張上淳教授 主編:陽明大學醫學院楊令瑀主任委員 副主編: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副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國防醫學院黃國書委員

編輯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洪焜隆委員、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吳建志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楊朝鈞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洪維德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陳維恭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王森稔委員、馬偕醫學院李安生委員、國防醫學院黃國書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葉日弌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陳彥元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