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Y改革之路

  •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一句嚴厲的言教 不如一個溫暖的身教
  • 落實以核心能力為導向之教育訓練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
主治醫師/PGY教學推動人
余養正醫師

PGY改革之路


  回顧PGY醫師的制度,起源於民國92年國內發生SARS疫情暴發後,醫界有感醫師的養成過度專科化,缺乏對感染管控及社區醫學等的訓練,衛生福利部因此提出重整臨床醫師養成訓練改革計畫,並於同年7月正式公告實施「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因應SARS疫情醫師人力儲備計畫」。
 

  PGY制度的訓練期由一開始的3個月,逐漸延長到6個月,以及爾後的一年期到今年新的兩年期制度。在SARS疫情爆發事隔17年後,今年輪到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這群當年接受PGY制度訓練的醫師們(包含筆者),如今就站在第一線和疫情抗爭。
 

  經過了這些年這麼多的改變,我們的PGY制度產生了什麼變化呢?是變好還是變壞呢?目前好像還沒有大型實證研究結果告訴我們答案。但是我可以就擔任PGY教學推動人的角度,來分享我所看到的一些變化。
 

  對PGY醫師們來說,大家心裡比較擔心的問題有『這樣一直改變,我是不是白老鼠被當作實驗?』、『我未來的受訓是否完善?』、『我如果選錯組別就要別人多一年的時間受訓或應徵有困難』等等。有這些擔憂是可預期的,因為改革常常伴隨著很多未知數。在PGY制度改變下的這些年來,我所遇見的PGY醫師們其實也有很大的差別,而絕大部分是變的更好。我發現PGY醫師提早接觸臨床,多接觸病人這件事會讓一個醫學生鞭策自己更快變成一個適任的醫師,這會讓一個認真的PGY醫師督促自己去學習,去爭取可以練習表現的機會,進而去探索自己有興趣的科別。
 

  我遇到大部分認真的PGY醫師在他們的受訓階段很快就發現自己的興趣科別,或者傾向於內外婦兒等大方向。這是因為提早接觸臨床的關係,有助於了解自己的個性是否適合特定的科別屬性。我也遇過有志走外科的PGY醫師,特別多花一年時間去選內科組,理由是因為擔心自己以後過度專科化,希望自己能在這個階段多接受內科訓練。其實這也正是是PGY制度的目的,讓醫師的養成在基礎訓練上能夠全面化,遇到這種學生真的很開心。
 

  因應PGY制度的訓練,醫院提供了急症、困難狀況、臨床技能及溝通技巧等領域的醫學模擬(medical simulation)訓練場所(如臨床技能訓練中心)。醫院在訓練內容上除了專科訓練外,也要包含醫學倫理討論、實證醫學應用、醫療品質、感染管制或性別與健康等。現在也發展出很多教學工具及評核工具,像是 OSCE、Mini-CEX、DOPS、Power cam、以及各種工作坊等等。這一切都是為了讓PGY訓練制度更加完善,培養出適任且具一般醫學能力的專業醫師。
 

  PGY醫師制度的改革在台灣的醫學史上絕對是重要的里程碑,很多師長前輩們為此投入巨大的心力,而我們正走在這條對的道路上,一起繼續努力。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倪衍玄教授 主編:陽明大學醫學院楊盈盈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陳維恭委員

編輯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洪維德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陳維恭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楊朝鈞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馬偕醫學院陳春妃委員、國防醫學院黃國書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廖俊厚委員、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陳建宇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邱郁淳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