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紀錄:
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治醫師
周桂芳
從成人教育觀點看成醫之路(專訪林育志醫師)
編按:林育志醫師是臺灣國內少數「醫學教育家」的先行者,在臨床風濕科專科醫師的工作之外,林醫師在取得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後,多年來致力於醫學教育的教師培育。林醫師現任高雄醫學大學教師培育暨教學資源中心主任,同時在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和學士後醫學系開設四年一貫的醫學專業素養課程,本篇文章為本期編輯採取訪談整理的方式,邀請林醫師分享多年來的教學與實務經驗:醫學專業素養課程的核心是什麼?醫學生在醫學院就學期間,直到進入醫院職場,不同的階段中,該如何作好生涯調適,克服理想和現實的落差?編輯同時邀請林醫師以高醫的校友和老師的雙重身分,和大家分享他在高醫學習和教學經驗中的觀察和反思,雖然林醫師很謙虛的表示這是他個人的意見,不足以代表所有高醫校友和教師的觀點,但本編輯在訪談之後受益良多,在重點整理後,提供各位前輩同道做為參考借鏡,特此對林醫師致謝。
提問一:老師您和我分享,如同您的名字「以教育為志業」,在您的身分認同上,教師和醫師都很重要,多年來您一直致力於多面向成人教育的推廣與師資培訓,不單單限於醫學院中的醫學專業素養課程。想請問您,以您在高醫的教學經驗,您認為要如何安排課程,才能真正幫助學生,以減少醫學生從學校進入醫院後,理想和現實之間發生的落差?在醫學生離開學校進入職場之後,您會建議學生們如何繼續這些人文教育課程,持續自我成長?
答:我的想法是,讓學生從大學醫學專業素養這門課開始,就對助人工作產生「近似戀愛的感覺」,才能撐過接下來的許多挫折。這是很浪漫的想法,但是「就是因為愛這個專業」可能會是專業素養課程的教育效果之一。不過因為這個想法太浪漫,所以是不能列為教育目的或目標的。但如果有些學生,或是許多學生如果能體會或憧憬身為醫師的美好感受後,接下來我們要教導的種種現實才不會是窒息的。這些夾雜著憧憬並出自內在的助人動機,才有機會在他們身上持續。而由專業素養教師的角度,我則認為學生在醫學院學習的過程中,他們需要的是在現實中產生的信念與認同,而不是被隔離與編織出來的虛幻美好。他們得擁有思辨、批判的能力,知道醫師的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矛盾、兩難、吊詭,然後從中建構出自己的價值觀。
在實際課程的情形上,我覺得高醫的學生在上參與這些醫學專業素養課程非常認真,學生翹課的情形整體可以說是少見的。除了感謝學生的支持外也許也是因為這些課程的設計貼近實用。在課綱之下,我們會尊重學生的興趣,他們需要什麼,我們就配合規畫相對應的主題與內容。至於妳問到離開醫學院後,要如何繼續自我成長。從成人教育的觀點我認為醫師的繼續教育就像一個鐘擺,自有自己的節奏和動力。我們可能只需要順著它的擺盪驅力,在適當的時候,輕推一把,它自己就會擺動得很好。尤其是多元而生氣蓬勃的醫師族群,大家都有很好的學習能力,只要有環境支持、建立起社群,應該不需太擔憂醫師個體與群體的專業成長。
提問二:在訪談其它醫學系的老師時,都有提到醫學人文教育課程和臨床科目課程互相競奪學生的時間和認知資源,以至於醫學生沒辦法花太多時間專注在醫學人文教育課程上,高醫也有這樣的現象嗎?如果有,教師怎麼因應?如果沒有,您們又是怎麼作到的?
答:在高醫這個問題應該比較小。醫學專業素養這門課,在高醫是四年一貫醫學人文課程的一部份,也連貫了普通社會學、普通心理學、醫學倫理等等。每學期有一學分的課,第一堂課的重要內容就是老師和學生一起建立學習共識。我們會開誠佈公的告訴學生我們的評分標準,和學生討論這門課要怎麼上,要安排那些主題。課程時間的排定都會在一開學和學生再協商好,允許他們決定上專業素養課和臨床科目的考試時間是否要錯開。我們這些老師們是希望學生會感覺在這門課得到充份的尊重,不只他們的時間是被尊重的,教學主題是被尊重的,如何參與也是被尊重的,相對的他們也會尊重課程和老師。曾經有一個學生,一開學上完第一門課後,就跑來找我商量,說他因為個人因素不得已要半工半讀,所以我這門課他得翹課,但他會盡力完成必要的上課要求及課堂作業。他依照我在課堂上公布的給分標準,算一算翹這些課應該是可以勉強及格的,他希望老師可以諒解他的狀況。在了解他的困境後,我們師生也就可以坦然相對。所以最後成績結算也是依照我們的課堂學習共識及一致的評分標準,讓他可以過關。舉這個例子的想法就是,醫學人文教育應該要接地氣,師生彼此接納,以成人教育的方式落地實踐。
提問三:可以聊聊您眼中的高醫文化嗎?
答:身為高醫的校友、高醫體系訓練出來的醫師、同時又是高醫的教師,我試著談談個人眼中的高醫文化,當然這僅止於我個人的觀點,不能代表其它校友的意見。高醫包含醫學系和學士後醫學系,每屆畢業的校友將近兩百人,學生的來源和出路都很多元,校友遍佈各處。整體來看,大多數人並沒有留在高醫體系下工作,也有很多人畢業後不是當醫生,或不只當醫師。所以從學長姐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生涯樣態。以下純粹我自己的感受,我感覺高醫的學生雖然也是很在意分數排名,但似乎不會那麼的斤斤計較,在競合關係中更傾向於合作的力量。因此我覺得高醫的學生文化是很強大的,尤其是在團體建構、群體認同感上。
另外,如果談到群體認同的建構,我也想談談自己對高醫共筆文化的看法。醫學院的共筆文化常常受到批判,事實上也造成了許多醫學生的學習問題,但我個人認為單純去限制或消除學生共筆文化可能會抹煞許多有價值的副學習。有共筆跟有沒有認真唸好書,或是有沒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彼此間應該沒有絕對因果關係。自己經歷過共筆學習的種種過程,我覺得其中是有需多有價值的教育元素。仔細解析學生建構班級共筆製作的群體分工制度或模式過程,既是合作學習的自然運作,也是一種群體中個人社會化的歷程。共筆的製作裡面包含了任務分配、合作學習、換位思考、學習模式的共同建構、上下屆文化的傳承,而且是凝聚團體向心力非常重要也非常好的方法。當然,我自己也相當同意共筆所造成的學生不學習或學習障礙問題,在過去的一些學生輔導經驗中,也常常遇到因為錯誤運用共筆而造成的學業困境。不過教育設計就是需要在學習場域的社會文化脈絡上對教育活動進行創造性的規劃組合。我想,醫學院的共筆文化及運作模式是一個應該被慎重評估其教育價值,妥善應用並與正式課程的規劃設計一起思考的教育性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