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育的日常空間介入:成大醫學院「洗思路」的經驗

  • 首頁
  • 理事長的話
  • 近期國內外醫學教育活動通知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活動通告
  • 研討會Highlight
  • 以里程碑為架構的醫學教育
  • 醫學生專欄
  • 醫學教育思潮
  • 教師心語

成功大學國際傷口修復與再生中心
李貽峻助理研究員

醫學教育的日常空間介入:成大醫學院「洗思路」的經驗


  每天早晨,我們帶著理性分析的頭腦走進教室,課堂上對著無數的投影片喃喃自語,中午計算著最短路徑步入食堂,下午錙銖必較地閱讀著期刊,睡前還不忘收發地球另一端的電郵。但下班後,我們並不盤點晚餐與宵夜所攝入的卡路里或鈉鉀鈣;週末面對百貨公司週年慶時,我們被振興券加溫過的思緒也不嚴謹;某些場合酒精與燒烤的PM2.5濃度,更不在杯光錯影中有意義;有時候,我們會好整以暇地逛逛美術館或音樂會,也喜歡以文青之姿在老屋與咖啡廳間穿梭;然後到了選舉時分,我們的狂熱焦慮與激情耳赤,也讓生活沸騰得簡直快要汽化。
 

  這是我們不陌生的日常,即使鎮日在白色巨塔中操持著關乎生命的密碼,但生命與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斷裂,簡直讓人不禁疑惑起凋亡之日將近?
 

  教育家帕克.帕爾默 (Parker J. Palmer)在《隱藏的整全》一書中,描繪著分裂的現代人:「我們感到生命中缺少了一些東西,想在世界裡尋找它,卻不明白失去的是我們自己。我們感到自己好像隱形,因為我們不以真面目在世界中。」
 

  醫學教育,究竟傾心於成為理工農醫文法商管眾多科系部門(department)之一?或是更致力於去分割化(de-partment)的一種全人養成?
 

「洗思路」生物醫學影像展的緣起
 


 

  因此,成大醫學院嘗試在熟悉的日常生物醫學研究題材中,連結關於哲學、美學、甚至神學的思考,並且以空間介入之姿成為一門隱性課程。我們相信也期待,在「人的科學」(human science)中,醫學與人文是無法被分割的整體,偏一即難以達致對人的透徹理解。身為一位生物醫學科學的探索者,也具備了科學哲學與生命美學的眼光,就更靠近了專業素養的展現。
 

  2018年,這與成大醫學院人文傳統底蘊不謀而合的渴望,源於時任成大博物館館長陳政宏教授的「發展大學博物館的多功能平台」科技部計畫,以「生物醫學影像」作為反思與展示的素材,呈現大學博物館除了以典藏品作為教育媒介,另一種不同的平台角色。初期在博物館舉辦了為期三個月的生物醫學影像展,名為「洗思路,see through」,傳達一連串透醫學影像進而生發哲學反思的宏大企圖。
 

  然而,評估發現此一透過生物醫學影像融入抽象哲學概念交織的展示,對於博物館的參觀民眾而言並不易理解。若要跨越生醫知識的門檻,進而深化與挑戰背後的哲學乃至價值基礎,達到「清洗思路」的目的,那最好的觀看對象就是醫學院的師生。
 


 

  因此去年甫上任的沈延盛院長,因為培育自成醫而服膺醫學教育的全人理念,便支持由素來看重醫學教育與社會貢獻的「國際傷口修復與再生中心」策展,選定於去(2019)年九月開學的第一天,在醫學院人們每天必經的門廳與迴廊開展,並且結合既有空間與窗櫺的光影效果,成為三個月「洗思路:生物醫學影像展」的另類醫學教育嘗試。
 

醫學知識的結構與價值再思
 

  自從1984年,黃崑巖前院長率先在國內推動大專學生暑期研究計畫(當時為五年制後醫系學生的暑期研究計畫),成大一直很強調大學生研究(undergraduate research)的參與,因此我們期待透過展出學生們所熟知的生物力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結構生物學、免疫學、寄生蟲學、......並在這些燦爛眩目的知識中,表現出生醫研究中冷靜的美感、理性的懷疑、感性的相信、和諧的戰爭、流動的時間、......。它們內在的衝突與融合,是醫學人終其一生的學問,從新學期的第一天開始。
 

  當然,這也是走進醫學院公共空間中,一場華麗而日常的空間介入。
 

  上述醫學中的系統性知識,被區分為五個文學主題呈現:「傲慢與偏見」、「懷疑與相信」、「理性與感性」、「戰爭與和平」、「過去與未來」。當成大醫學院以陶冶一個完整的人,作為醫學教育的首要關切時,這種「成人之道」便設計為通透與貫穿著師生每一天的日常風景而生。
 


 

  拎著早餐衝進學校趕早八的第一個畫面,是在大廳中撞見一個「傲慢與偏見」的叩問,這是關於科學丈量尺度的再思;而一個轉身則會看到一串串關於「懷疑與相信」的掛軸,透過高解析度的顯微鏡,發現除了眼見為憑,科學家何以能夠相信?當醫學中所有的相信都源於感官的經驗,那什麼才是懷疑的理據?再步入講堂的長廊,我們刻意在窗台邊與上下課穿梭的動線中,擺置了由免疫學家以空啤酒鋁罐所雕塑,難以二分「理性與感性」的擬真昆蟲模型,以及一禎禎放大的螢光顯微鏡細胞染色照片,讓人們在留步沉思時也動手塗鴉命名,這成了醫學課堂外的佇足;轉過迴廊,與莊嚴的石泉廣場希波克拉底誓詞對看的,是人類與那些病原體、癌細胞之間永無休止的「戰爭與和平」;到了展覽的末端,或是另一個動線方向的起點,我們在一幢三公尺見方的黑屋中,展示了十幾幅婦產科所拍攝的胎兒超音波影像,搭配這些胚胎出生時的照片,再對照他們現在三到五歲時的生活照,......然後用預告了生命即將終止的各式病態心電圖線條,環繞整間黑房,在宓靜中提醒著我們,生命是線性的時間軸,面對一路上的「過去與未來」,宜早日學會謙遜之姿。
 

一種情境協作的教育嘗試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透過符號是人進行社會認知的歷程,也就是說,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符號系統,組織了個人和群體的認知。這些符號可能是物體(雕塑、建築)、行為(儀式、集會)、觀念(口號、圖示)或語言(標語、歌曲)形式,能夠喚起人們的情緒或感情,進而驅使人產生具體的思想及行動。群體的認知也因此藉由符號的表徵與再現(representations),讓深層的信念與信仰,如同呼吸般地與我們結合在一起。而當許多難以言明的概念透過符號而深植人心時,它們便會如影隨形地出現在我們真實的生活中。教育活動本身即是一種社會活動,因此學校是一個充滿人為的、潛在的符號組合,也是一種社會的結構。意即創造符號其實是一個重要的教育歷程,尤其是教育中那些具有抽象意義的精神理想,往往藉由符號系統的默化,可以產生更深刻的成果。
 

  例如常可在醫學院中看到使用人物雕塑、壁畫,傳達醫學的仁心仁術;或是將醫師誓詞的公開展示作為精神象徵,也有學校透過栽植習醫之樹以傳承醫學精神等等,就反映著醫學教育中試圖透過符號而發生這種社會再現的目的。
 

  固然「洗思路」也延著這樣的脈絡,在生活與學習空間中,透過藝術性的呈現,產生醫學與哲思可以對話激盪的空間。但這次不同於高度符號性的裝置藝術或標語文字之處,乃是更動態地掀開醫學「知識」本身所蘊藏的厚度,以三個月的時間,在學期當中創造出可以讓師生進行觀看、思考、反映、對話的協作可能性,也是更靈活、巧妙地應用符號於學校教育,以直接間接、有形無形提昇學校教育效能。以學習者正在生成的醫學知識(無論來自於教室、診室、實驗室)作為情境教育的載體,藉由藝術化的設計,與融入日常空間的呈現,展開引導與反思、共感與批判的知識層次,將生物醫學的結構性知識,解構與重組為更立體的層次與思維質地,而這情境協作的教育嘗試,本身就極帶有人文色彩,也是富有行動式的知識型態。
 

  洗了之後......
 

  生命中的任何介入與被介入,總是毀譽參半的經驗,但關於醫學與生命教育的智慧,往往也不在人思想之內,而在意料之外、圖謀之上。為期三個月具有實驗性和挑戰性的展覽,成大醫學院懷著寬容的勇氣,的確令人期待在組織人事與教育內涵上的新氣象,能無愧於上個世紀所肇建,戰後第一所國立大學醫學院的全人胸襟與人文底蘊。
 

  2020年底,另一場以皮膚罕見疾病的藝術創作為載體,探討傷痕與疼痛經驗的展覽正在籌備中。在醫者開立止痛處方、終止疼痛路徑之前,這普世與尋常的疼痛經驗,所能帶給醫者的教育也正悄然而生。

 

參考資料:

  1. 陳永財(譯)(民101)。隱藏的整全--朝向不再分割的生命(Parker J. Palmer著)。香港:基道出版社。
  2. Moscovici, S. (1988), Notes towards a description of social represent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July, 211-250.
  3. 姜得勝(2005)。校園符號與社會變遷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24,175-202。
  4. 姜得勝(2008)。「校園符號」之探索—「校園文化」的另類思維。教育研究月刊,174,75-89。
  5. 張淑美(譯)(民96)。生命教育 : 推動學校的靈性課程(John P. Miller著)。臺北市:學富文化。

2014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發行人: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理事長:倪衍玄教授 主編:陽明大學醫學院楊盈盈主任委員 執行編輯:成功大學醫學院楊朝鈞委員

編輯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洪維德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陳維恭委員、成功大學醫學院楊朝鈞委員、長庚大學醫學院歐良修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林彥克委員、馬偕醫學院陳春妃委員、國防醫學院黃國書委員、慈濟大學醫學院朱紹盈委員、輔仁大學醫學院廖俊厚委員、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陳建宇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邱郁淳委員

相關連結  各期電子報  投稿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