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美欣研究助理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大林慈濟醫院 身心醫學科
蔡瑞修醫師
慈濟醫學大學 醫學系人文醫學科
郭莉娟助理教授
新冠肺炎(COVID-19)對醫學教育的影響:2020 AMEE 研習心得報告
摘要
本文係透過2020 AMEE線上會議及相關文獻分析法,試圖探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對於醫學教育之影響,同時思索臺灣的醫學教育現況,並期待與國際醫學教育思潮進行對話。新冠肺炎對於醫學教育的衝擊,不只在課程方面(以臨床見實習尤為嚴重),亦可能造成醫學生的身心狀態及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在這一波疫情快速推動下,醫學教育者如何因應挑戰,並在教學現場逐步建構一個更適應時勢趨勢的醫學教育方式,更值得大家探討、激發,及創意。
壹、前言
新冠肺炎帶來的直接衝擊,絕非公衛體系或醫療界做為第一線擬定策略或是治療措施的不斷更新,而是對整個臺灣在經濟、社會運作等各方面的連動影響。以教育界為例,因防疫政策的規定與建議,各級學校得繃緊神經,不管是勤洗手、量體溫,維持社交距離等衛教宣導,乃至於隔離空間設置,與停班、課時的規範,臺灣民眾在防疫機制啟動後,有別於其它各國民眾的疑慮與抗拒,幾乎是同步配合著,展開為期數月抗疫行動。而身為醫療工作與教育者,首當其衝在於因防疫而啟動的教學創新與改革,這也是2020年AMEE令大家關切之焦點。
教育改革係一循序漸進之漫長過程,近年來由於視訊科技的進步,我們已經可透過電子設備實現遠距同步教學和架設線上學習平台。近年來,在教育部強調資訊素養導向之教學趨勢下,各種以學生為中心之教學方法蓬勃發展,例如各醫學系經常使用的問題導向學習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其以臨床個案為基礎,讓醫學生以開放式的學習環境,有效與主動學習,透過一連串的問題,進而蒐集資訊、綜合評估達到解決問題以獲取新知。而其中除了網際網絡之外,醫學圖書館也是為PBL自導式的學習要務之一。但是基礎醫學課程因知識量龐大且因應國考需求,在教學上仍以課堂講述為主,以致原先已線上教學的課程或遠距課程的發展受限。
然而在新冠肺炎爆發之際,在各種防疫政策下(如:維持社交距離之防疫),迫使各級學校不得不尋求有別傳統課程之新型態教育方法,以減少人與人接觸性感染的大爆發。特別是在以重視「理論結合實務」之醫學教育上面臨史上未有的衝擊,故本文試就國內外已發表的文獻及2020 AMEE線上會議相關內容,探討新冠肺炎對於醫學教育之可能影響,並試圖提出幾點建議。
貳、正文
一、現行國內醫學教育制度與未來趨勢:
舊有制度下,有鑑於醫學系七年級之實習醫生尚未領有醫師執照,卻可執行醫療行為,易引發爭議,爰於2013年起將醫師培育制度由七年制改為六年制,刪除一年實習醫生期間,並將一年之住院醫師期間(PGY)改為二年。對此,黃馨葆、蘇矢立、陳祖裕 (2018)指出,由於住院醫師即必須值班、獨立照顧病人,醫師必須於這二年掌握相關核心技能,以期通過「醫學臨床技能測驗」,並點出如今醫學教育之趨勢係強調「能力導向」。因此基礎課程束後,醫學生必須脫離一切都在掌控中的學校教室學習生活,進入疾病發展中無法預知的快速節奏變化,而醫院從空間設置到行政、臨床事項的要求,某種程度的混亂為常態下,醫學生卻得一邊適應,一邊展現過去所學能力,而這是我們現階段的醫學教育場景。
然而,就未來醫學教育改革而言,林俊彥(2020)認為,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整合為醫學教育改革之重心,亦即重視醫學知識於臨床之實際應用,此類整合型課程包含:以新型態教學方法(如:專題研究、問題導向教學、翻轉教室等。),訓練學生主動學習之能力,及廣邀臨床醫師加入課程設計以提供「具有臨床觀點的基礎醫學課程」。如此才能夠拉近基礎醫學教學與臨床教育之間的距離。就在六年制醫學教育改革持續,針對新制的研究調查亦同時進行時,醫學教育迎來了2020年的重磅衝擊—新冠肺炎。
臺灣因為2003年的SARS,全體民眾共同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戰役,雖然過程面臨許多醫療體系與社會層面的困境,但是也是在挑戰中累積難得經驗,而能夠在疫情爆發之際迅速因應,即使仍有寶貴生命離去,但仍能夠堅守住。目前的良好成果部分歸功於隔離政策的嚴格執行,但是就是隔離與社交距離,也使得教育體系與教學方法,起了重大的改變。接著,就新冠肺炎對國外醫學教育造成之影響進行討論。
二、新冠肺炎對於國外醫學教育之影響:
(一)傳統醫學教育課程形式之改變
Rose (2020)就美國醫學生之培育階段做區分,探討新冠肺炎對於各個階段學習過程之影響,茲歸納如下:
就以開線上、遠距教學方式而言,Ahmad Al-Samaraee (2020)認為可利用具有同步多人共同視訊功能之軟體(如Zoom)從事教學,但仍需面臨連線品質不佳、缺乏Wi-Fi或網路等困境,使得教學品質降低。當醫療教育課程受影響,亦可能影響醫學生之學習表現,Ahmed, Allaf & Elghazaly (2020)即指出,由於新冠肺炎爆發,英國部分教學醫院已暫停醫學生參與臨床,在專業領域臨床經驗缺乏之下,導致成績下滑、能力不足;許多選修課程亦因應疫情而取消,造成醫學生經濟損失並錯失學習機會。
(二)醫學生身心方面之影響:
Roger (2020)指出,醫學教育調整之大方向在於確保醫學生提供照護服務之安全與健康,由於醫學生於學習過程中,個人安全感與人格同一性方面常有不確定感及焦慮,諸如擔心新冠肺炎影響畢業時程、經濟狀況,及居住安全等,校內因而作出之應變措施如下:
(三)醫學生職涯方面之影響:
Meganne & John (2020)認為新冠肺炎除了課程、臨床見習方面之影響外,由於醫學生主導之醫療會議、發表會亦遭減少或取消,將影響醫學生之個人履歷與居留申請,在喪失許多寶貴的發表、臨床輪調與合作經驗之下,其未來更可能面臨經驗不足與難以融入醫學界之困境。
參、結論
由上述資訊的探討可知,新冠肺炎對於國內外醫學教育之影響遍及至醫學生之基礎課程、臨床實習、及正式從業階段,部分基礎課程部分尚可由線上課程以及其他遠端教學科技補足,惟於實驗課程以及臨床實習方面,線上課程卻不可能取而代之。若醫學生之臨床經驗不足,將體現於醫學生未來之專業能力與職涯發展。新冠肺炎亦可能影響醫學生之身心狀態,除了課業壓力造成之焦慮外,在疫情的持續惡化下也擔心人身安全。特別是在疫情嚴重的國家區域,第一線醫護人員的人力耗損極度嚴峻,亦影響醫學生未來的職涯規劃。
相較之下,我國目前雖然疫情趨緩,但全球化地球村的趨勢下,各國間交通緊密,邊境關閉亦非長久之策,因此持續的防疫措施仍不可鬆懈。從此次參與AMEE經驗可知,除了課程同樣受到影響外,我國醫學生於身心狀態方面亦可能承受與國外醫學生相同之壓力,例如:在較年輕的醫學生對於醫療工作的高度風險,在此次有了清晰且具體的認知,這對於他們對醫療工作的期待與想像是否造成影響,可以做為議題探索。另外,臨床的醫學生或是住院醫師等,是否因防疫措施而在個人權益與公眾利益之間產生疑惑與爭議等等,值得國內醫學教育界以醫學專業素養之內涵進行討論。儘管,在新冠肺炎期間醫學教育界迅速地進行適應及改變行動是很重要的事,然而在可預期下未來相似的大疫情爆發極可能會變為常態出現,更需要有長期的規劃去適應此新的常態爆發。此次疫情爆發加速催生了許多因應措施,例如:有效的線上教學或是遠距教學等(Roger Y, 2020; Roger Y,2020)。但同時也產生城鄉差距所造成的資訊設備不足所產生的教學成效差異,以及強調服務學習等體驗式課程的中止,而暫時無法尋求較合適之教學活動等困境。
最後,醫學教育的任何重大的變化與改革,背後都有著醫學教育前輩與夥伴們的熱情與辛苦付出。在本文中雖以醫學生為對象,整理國外醫學教育研究針對他/她們在疫情變化中所可能遭遇到的學習困境與個人身心衝擊,但是臨床教師與基礎醫學教師在因應防疫政策所啟動的各種教學準備與設計,不管是熟悉各種線上軟體,教案與教材的重新設計、錄製等,以及在線上課程進行時如何有效掌握學生互動情況等等的努力,亦是醫學教育需關切與鼓勵的對象。在我們持續更新醫學教育時,我們更應該一起深思、計劃長期的醫學教育因應措施。
肆、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
英文參考文獻: